為什麼永樂通寶隻有一個版本?
答:永樂通寶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貨幣,它的用途隻是向海外購買商品,國內根本不允許流通。所以才隻有小平錢一個版本,就算鑄造大錢,估計外國人也不認識,還得一枚一枚數,就別費這事兒了吧?
在當代錢幣收藏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絕大部分永樂通寶出土於日本、東南亞各國,日本經常有很多出土上萬枚永樂通寶的記錄;就連南海海底都曾出土過幾千枚永樂通寶,發現的時候這些銅錢已經和海底珊瑚礁結在一起(如果您有興趣,這批銅錢現在正擺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可以去看一看)。至於中國本土,隻有鄭州、許昌等地有過零星出土。
隋、唐、宋、元,周邊國家已經理所當然地把中國的銅錢作為國際貨幣,要去海外購買商品就必須拿銅錢來!出於這個原因,朱棣才下令鑄造永樂通寶,所有永樂通寶的用途隻有一個——海外貿易,確切地說是他個人用來購買海外商品。加之當時大明王朝生產力確實高出周邊國家很多,永樂通寶的購買力在國內遠不如國外,所以,也別指望這些銅錢能大批回流到中國。
永樂通寶,根本就不可能成為國內貨幣。
每當提到朱棣,很多人都引用《明史·成祖本紀》的開篇,朱棣之雄武不下朱元璋之下。其實《明史·成祖本紀》的結尾是這樣的:就算有這麼多成績,又豈能掩蓋住那些倒行逆施?
鄭和下西洋的經濟學解釋
如果麥哲倫的航程早上一百年,他也許會遇到一批比自己大數倍的海船——大明帝國鄭和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無疑是一段值得我們驕傲的曆史:比迪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1481年)早八十二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2年)早八十七年、比達·伽馬遠航印度(1498年)早九十三年、比麥哲倫遠航菲律賓(1521年)早一百一十六年……
據《明史》記載,鄭和所率船隊由六十二艘海船組成,海船長一百五十米、寬六十一米,最大的戰艦排水量約在三萬噸左右——是名副其實的萬噸巨輪,直至1949年建國前我們仍沒有能力再次建造這樣噸位的巨艦!憑著這些萬噸巨輪,鄭和的船隊在大海上乘風破浪,到達了占城(今越南南部)、舊港(今印度尼西亞巨港)、古裏(今印度西海岸卡利庫特)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一度到達非洲赤道。
在開始這段內容之前,我想告訴大家,“鄭和下西洋”其實並不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古代航海記錄,甚至不是最遠的航程。
——賺錢最多的時代當然是宋代,南宋鼎盛時期每年從海外貿易中取得的關稅就有一千六百萬兩白銀,約占全年朝廷總收入的10%;元代如此經濟如此凋敝,鼎盛時期從海外貿易獲得的收入也接近六十萬兩黃金。
——蒙元帝國雖然對漢人、南人盤剝,卻從來不禁止蒙古人、回回人去海外做生意——隻要有錢賺,蒙元帝國從來不反對任何事情!中國古代最遠的航海記錄就發生在元代,有一個叫汪大淵的商人曾經兩次橫穿印度洋,船隊到達的最遠處是非洲東岸的桑給巴爾島,並著有《島夷誌略》。而《明史》記載,鄭和船隊到達的最遠處是比刺、孫刺二國,也就是今天的莫桑比克港、索法拉港,還比不上汪大淵。
那麼,為什麼偏偏“鄭和下西洋”這麼如雷貫耳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梳理大明帝國海外貿易發展史。
明太祖朱元璋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人,想法也很簡單,帝國即我家,我隻要為子孫守住這片國土,子子孫孫都能成為這片土地上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就可以了,至於賺錢不賺錢、經濟發達不發達,不是我的職責。海外貿易確實能賺很多錢,但有錢人都不是好東西,有了錢就會有很多想法、有了錢就能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不去造反、起碼也不好管理!
所以,洪武年間任何人下海都要有朝廷頒發的特許經營牌照——“票號文引”,否則,私自出海貿易與貪汙六十兩白銀以上的貪官同罪——梟首示眾、全家充軍;即使獲得了“票號文引”,也不許使用三桅以上大船,違者同前罪;非但如此,買船、造船賣給外國人也不行,也要梟首示眾。
明成祖從建文帝手中奪得天下,朱允炆卻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所以,他要尋找建文帝,哪怕是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抓到他。當時,有傳聞建文帝已經“行遁海外”,鄭和下西洋目標應該就是尋找建文帝(關於這一點曆代史家已經有了很多論證,又以當代吳晗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