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元年,朱棣立即停止對藩王賞賜紙鈔,並以強製性回收流通中的大明寶鈔:全國所有罰款一律以大明寶鈔繳納、部分鹽稅以大明寶鈔繳納,當年即收回麵值4.8億貫的紙鈔。
戰亂剛剛停止、百廢待興,大家手裏有錢才好辦事。您不但禁絕了金銀,還收縮了大明寶鈔!您把所有貨幣都收走了,大明寶鈔購買力是上升了,天下之財的流通也就此停滯了!不過,朱棣是不會考慮這些的,他隻看到一個結果:現在我徹底掌握了貨幣發行權,所有的錢都在我手中。
沒錢,看你怎麼造反!
——永樂元年,削去寧王護衛,遷寧王於南昌,之前朱棣曾與寧王立誓“事成與之共分天下”;
——永樂四年,削去齊王官署、護衛;齊王當麵質問明成祖:你想學建文舊事嗎?結果,齊王因為這句話被廢為庶人!
——永樂六年削去岷王官署、護衛;永樂十年,削遼王官署、護衛;
藩王消失了、大明寶鈔購買力也恢複了,下麵的事情就是謀發展、搞建設了吧!
朱棣確實也是這麼做的,削藩之後,他搞了很多隻符合自己心意的“建設”,至於手段則與立朝之初相反——“量化寬鬆”貨幣增發。比如,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工程之一——遷都北京就是這樣幹出來的!
在中國史卷中,曆代昏君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修建宮殿、花園,比如宋徽宗建“艮嶽”。
宋徽宗修個園子都能搞得雞飛狗跳,遷都北京可是重建一個都城!
重建北京的工程從永樂四年開始動工,直至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死去也沒完工,每年都要征發徭役百萬之眾。百萬蒼蒼蒸民終年必須在北京勞動、無法在自己田地裏躬耕。除此之外,數十萬江西一帶農夫被官軍趕入大山伐木,還得負責把這些木材運到北京。由於粉刷宮殿所需要太多油漆,當時一斤靛青色染料居然能值一個農夫一年的收入,而一斤靛青色居然連一個柱子都不能刷完!
後世史家很多人將遷都北京看成一件大好事,說這是為阻擋北方韃靼,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值得,所謂“天子守國門”!
“天子守國門”的道理或許沒錯,隻針對猛將叔叔朱棣本人。朱棣行伍出身、喜歡在前線親自砍人,可是,大明帝國後世皇帝還能都是猛將嗎?一旦山海關被異族突破,山海關向東可是冀東平原,遊牧民族的騎兵就可以一馬平川衝進來!
何況,永樂年間的北京可不是今天的北京,當時華北地區多為鹽堿地,所以《水滸傳》才有“林衝發配滄州”一說,滄州距離北京隻有二百公裏。在荒蕪的邊疆建設一個新都城,華美的宮殿可以修造,空曠的馬路可以修建,可是,居民呢?
答:移民,強迫富戶進北京。
永樂十六年至二十二年,遷應天、鬆江、蘇州、常州十五萬富戶到北京,應天一半以上的人口被強行遷徙到北京(附帶產品是這些富戶的土地歸了朱棣,因為遷徙的時候土地是帶不走的,一律充公)。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太子朱高熾應詔由南京遷往新都北京,《明仁宗實錄》記載了他路上的見聞:隨時可見輾轉於溝壑的流民,人們拿著籮筐在野地裏挖野菜,我下馬問他們用途的時候,皆跪對說是為了“歲荒以為食”;我順便走進了這些人的家中,發現無論男女皆“衣百結而不掩體”,就連家中的灶台也早已倒塌!
朱棣遷都北京,比桀紂之酒池肉林、秦嬴政之阿房宮如何?莫非,隻要不是亡國之君,無論如何消耗民力,都值得被人歌頌嗎?在歌功頌德者的眼中,數百萬蒼蒼蒸民的生命就真的那麼一文不值嗎?
朱棣曾吹噓,造北京城自己“不損民之分毫”!朱棣確實沒增加名義上的田賦,卻增發了無數大明寶鈔、毫無準備的大明寶鈔!
永樂一朝中後期是大明寶鈔濫發最為嚴重的時代,據彭信威先生估計,永樂四年至二十二年糧價大概上升了三十倍有餘,平均每年上漲一倍半。洪熙元年(1425年)的物價已經比洪武朝“率增數十倍”,當時,大明寶鈔在市麵上幾乎已經不能使用。
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損百姓,將何以求?
當然,朱棣也鑄造了很多銅錢——永樂通寶。
一般情況下,曆朝曆代在鑄造銅錢的時候都會鑄行幾個版本,比如小平錢、折二、折三、折五。朱棣的永樂通寶不一樣,永樂朝二十二年隻鑄造過一種永樂通寶小平錢,就連小平錢的版本都很少:所有永樂通寶都是光背錢、精整劃一,無論京師所鑄還是行省鑄造看起來都差不多。當代也有人自稱收藏了永樂折二、折三錢,不過,我們也沒有見過實物,無法僅從拓片上辨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