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宗—明宣宗)
永樂一朝,朱棣發行了太多大明寶鈔,平均下來,每年大明寶鈔都要貶值一倍以上。新皇朱高熾明白,再這樣下去,不但大明寶鈔怕是流通不下去了,大明帝國也將岌岌可危。所以,必須收回一部分紙鈔、提高紙鈔購買力!
貨幣戰爭之靖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臨終長歎:少年貧賤兮壯誌揚,此生足矣!
不過,我想朱元璋還是有遺憾的,太子朱標死在他前麵。史載,當時朱元璋曾經當著群臣的麵痛哭失聲,原來動輒就可以殺掉幾萬人的魔王也有感情。可能為了彌補這種感情上的遺憾,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這絕對是一招臭棋!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不僅是一片錦繡江山,還有守衛邊陲的一員猛將、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
在一次談話中,他曾跟朱允炆提起:有叔叔們替你守衛北疆,你可以安心在京城做皇帝了。沒想到,朱允炆卻反問了這樣一句話:外敵入侵,叔叔們可以去抵擋;如果叔叔們反叛,又有誰能抵擋他呢?
這個問題,朱元璋無法回答,心機算盡,誰知算來算去算自己。後來,正是這位猛將叔叔朱棣把朱允炆拉下皇帝寶座,史稱“靖難之役”。
提起靖難之役,人們往往認為朱允炆性格過於軟弱,失敗隻是遲早的事情。其實,靖難之役帶著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朱元璋之前的安排全部落實,大明皇室也許不會淪落到同室操戈的地步。
事情還要從朱元璋說起。為了“藩屏帝室,永膺多福”,洪武三年、十一年朱元璋分兩次把二十四個兒子、一個孫子分封為王。鑒於漢代七王之亂,這次分封還是比較謹慎的,藩王不能過問地方行政,護衛不過三千多人。
也就是說,除了在王府裏吃喝玩樂,這批藩王在地方上並沒有更多權力。欺男霸女、橫行鄉裏的事情肯定有很多,不過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要靠朝廷撥款!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沒錢,怎麼跟皇帝鬥?
很多事情壞就壞在“特殊”二字身上!
二十五位藩王中,有三位比較特殊,他們分別是秦王、晉王和燕王,是朱元璋家的老二、老三和老四,封地分別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北京。這裏是與北元戰鬥的第一線,也是借著這個機會,三位王爺把自己的護衛軍擴充到五千人左右,順便統轄了十餘萬邊防軍,就連傅友德、馮勝這樣的大將都是他們的下屬。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發,朱元璋把宿將殺了個幹淨,北方的軍權自然完全落到三位王爺手中。
即便如此,朱元璋也一定認為三位王爺對新皇帝是沒有威脅的,因為,三王中秦王、晉王與太子朱標關係最好。秦王、晉王曾經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受罰,還是朱標求情才能再次出藩(現在分析,應該是有意為之,讓秦王、晉王狠狠買太子一個人情)。從三王與太子交情看,秦王、晉王根本不可能反叛,有他們兩個在朱棣身邊,朱棣就是有反叛之心,也沒有這個本事。
朱元璋實在是一個不幸的父親!太子死掉之後,洪武二十八年秦王病死、洪武三十一年晉王也病死了。
那些年,除了喪子的心痛,朱元璋一定還很著急,他甚至要把為晉王治病的所有醫生都殺掉!因為,秦王、晉王死掉之後,北方邊陲已經無人可以製約燕王朱棣,而此時的燕王已經全盤接收北方的軍隊(請注意,不是護衛)。更離譜的是,晉王死後不足數月,朱元璋本人也病死了,沒有時間對可能發生的反叛做任何準備,朱允炆隻有獨自麵對可怕的朱棣!
朱允炆在皇帝寶座上隻待了四年,《國榷》對他的評價是“寬、仁、厚、慈”,如果不是後來被“猛將叔叔”拉下來,他的表現也許不會太差。朱允炆即位後,立即下令減免江浙一帶田賦,每畝收租不得過鬥;放開江浙、江西一帶讀書人入朝為官的限製;為胡惟庸、藍玉案中的幸存者平反……
朱允炆確實廢黜了朱元璋很多苛政,也確實以一副“仁政”的麵貌君臨天下,但是,他惟一沒有改變的就是貨幣製度:繼續濫發紙幣,以鐵腕繼續禁止銅錢、金銀流通!建文帝統治期間,整個大明帝國承認的官方貨幣就隻有大明寶鈔。朱元璋好歹還發行過一點洪武通寶,建文帝卻從來沒有發行過任何金屬貨幣,哪怕是鐵錢。
他的爺爺朱元璋如此強悍,對貨幣經濟規律都一籌莫展,何況年僅十六歲的朱允炆?他雖然免除了江浙一帶部分田賦,人們卻照樣因為新鈔、昏鈔的兌換比例被封建官吏敲骨吸髓(詳情請見上章相關內容)。
剛剛當上皇帝的朱允炆感覺正好,是不會意識到這些問題的,何況他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去做——削藩!為了達到目的,朱允炆還創立了一個新罪名——擾亂金融秩序罪,犯罪嫌疑人則是那些不怎麼猛的叔叔們。
據當時的一部筆記小說《革除逸史》記載,湘王朱柏(朱元璋第十一子)未經朝廷允許擅自印刷了一些貨幣。其實,這在明太祖、明成祖時代並不是什麼大事,各地藩王經常自行印刷紙幣,在自己地盤上流通。
很快,朱允炆聽到了這個消息,隻有皇帝才能發行鈔票,你一個藩王就敢印刷紙幣?朱柏被自己的侄子按上了“擾亂金融秩序”的罪名,並派兵前往湘王府圍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