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為錢而死,哪怕是追隨燕王造反!
大明寶鈔VS.黃金、白銀,雙方未戰,勝負已分!
朱棣反用“量化寬鬆”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受到重創。危機過後,為了挽救國內經濟美國挑頭弄出來一個“量化寬鬆政策”,此後各國競相景從,貨幣也競相貶值。所謂“量化寬鬆”,顧名思義就是“按照一個寬鬆的量發行貨幣”,即,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以增發貨幣刺激經濟。
量化寬鬆推出之前美聯儲已經明確聲明,這些貨幣是增發的,並沒有對應的商品。既然已經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了,增發貨幣仍然能刺激經濟嗎?
答:能。
貨幣增發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是,在人們拿到紙幣的一瞬間,仍舊從心底裏認可自己拿到了財富。這種虛幻的財富在經濟學中被稱為“財富幻覺”或者“貨幣幻覺”,這是一個神奇的現象,虛無縹緲的幻覺也能辦成大事!
多印美元,人們自然也就覺得錢好賺了,就業也就增加了、經濟也就好轉了,後麵的事情、後麵再說。躲過這段艱難的日子,也許又能出現重大創新,很快市場有了、消費有了、就業有了、稅收也有了,一切又都恢複正規了!
所以,增發貨幣並不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隻要能“以時間換空間”,甚至不失為一件救市的利器。
少量的嗎啡可以鎮痛,過量攝入就會染上毒癮了!“貨幣幻覺”就是這樣一種毒品式的藥劑,短時間確實可以刺激經濟,如果長時間使用則貽害無窮,“量化寬鬆”政策決不能無限製持續下去。
現在,我們知道:危機之後,貨幣政策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先鬆後緊。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永樂年間朱棣的所作所為。
據《明史》記載,永樂初年“宇內富庶,朝廷府庫裏的錢多的數不過來,很多州縣官倉中的糧食都已經腐爛了”。
帝國剛剛經曆了靖難之役,天下有這樣富庶嗎?
《明史》修訂於清朝,修撰者張廷玉等人的傾向性固不必提,就連《明史》大部分原始資料也不靠譜。《明史》相關記述大多來源於《太祖實錄》、《明成祖實錄》,而這兩部實錄是解縉(被朱棣埋在雪中悶死)按明成祖本人意願修改而成,篡改是一定的!
官修正史中,抄襲《史記》描述文景之治的片段頗多,比如李世民的《太宗實錄》。《明史》中永樂元年這段描述也是這個樣子,仔細推敲一下這段內容你會發現就連遣詞造句都與《史記》中的描述相當類似,比如“宇內富庶”、“腐不可食”。
有了一卷史書就能掩住天下悠悠之口?
——據鬆江、蘇州、常州一帶地方誌記載,永樂二年,江南富庶之地發生洪災“大雨,田禾盡沒”。水災的結果非常嚴重,人們在一片汪洋中踏木而行、眼望天哭;年幼的孩子哭啼著向父母索要食品,也隻能以“糠雜菱、蕒、藻”而食;壯年者四處行乞,很多人就這樣“投於河”。
——同年,朱棣的老巢北平一帶發生蝗災,地方誌記載,這一年人們比靖難的時候還“困益甚”,就連富裕之家也“家無宿儲”。
有這樣一個開局,正好是“貨幣幻覺”大顯身手的好機會:帝國剛剛經曆了四年的戰亂,多發一些大明寶鈔不一定有害處,隻要能解燃眉之急,也許後麵朱棣就不打仗了,萬方黎庶可以安寧度日,這個時候就可以收縮大明寶鈔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位明成祖的方法,恰恰與正確的做法完全相反。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以前朱允炆削藩、朱棣造反,現在,朱棣是皇帝了,同樣也要削藩!
至於手段,朱棣本人就是藩王造反起家,自然不好意思對兄弟們再動刀動槍,否則合法性何存?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貨幣緊縮,先從貨幣入手,徹底剝奪眾位兄弟的財富!
藩王有能力造反可不僅是靠幾千護衛,更重要的是他們手中有錢,可以隨時招募一批亡命之徒!朱棣認為,藩王造反所依仗的無非是金銀財寶,隻要金銀不成為流通中的貨幣,也就從根本上剝奪了藩王造反的能力。
登基之後,朱棣全然忘卻正是當年北平的黃金、白銀、銅錢才讓他取得這麼多戰略物資。永樂元年,明成祖宣布自己要嚴格恢複老爹朱元璋的一切命令,其中一條就是嚴格禁止金銀交易。
禁絕金銀當然會減少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對本就凋敝的經濟形成打擊。更離譜的是,朱棣還幹了另外一件事:以強製力回收大明寶鈔、限製大明寶鈔發行數量!大明寶鈔的發行權在朱棣手裏,隻有天下人把大明寶鈔視為真正的貨幣,才能從根子上革除藩王手中的金銀優勢!
如何才能讓人們把大明寶鈔視為真正的貨幣?
答:收回多發的大明寶鈔,讓流通中的大明寶鈔升值!看起來,朱棣不僅是一員猛將,更是在權謀之術中把貨幣金融手段運用到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