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明寶鈔的玄機(1)(2 / 3)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恐怖了:麵對圍捕的士兵,朱柏把王府的人集合起來,他自己則身著朝服、騎上了一匹白馬——沒有造反,而是緊閉宮門,然後一把火燒掉了王府,闔家自殺了;臨死前朱柏還說:我是太祖皇帝的兒子,怎麼能為求得活路受獄吏的侮辱!

朱柏大概忘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流民出身,少年時代也沒少受氣,不照樣活得龍精虎猛?現在,你連獄吏侮辱都受不了,還敢自稱“太祖子孫”?朱柏曾經修道多年,還自號“紫薇子”(紫薇是皇帝上天後的專用住處),難道不知道自殺是一大罪孽,世人不能自我結束生命,這是在逃避上天安排好的因果!

大概朱柏之死過於慘烈,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壞的反響,朝臣對此也多有微詞。在眾多不滿的朝臣中有兩個人,他們是後來朱允炆對抗朱棣的主要將領——李景隆、耿炳文。這兩人手握軍權,不僅是發發牢騷,還把這種不滿灌輸於靖難整個軍事行動:李景隆不但在戰爭期間與朱棣眉來眼去,還在兵臨城下的時候打開了應天金川門迎敵;耿炳文則一邊打仗、一邊公開上疏指責皇帝背棄人倫、悍然對自己叔叔動武,最後耿炳文也投降了朱棣!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看看朱棣。

我們說過,朱棣原本隻是一個沒有地方治權的藩王,就連他居住的北平城也在朱允炆的控製之下——北平防衛最高長官都指揮使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這些人可不會聽朱棣的,所以,聽到湘王朱柏自殺的消息,堂堂燕王、後來的明成祖居然使出了裝瘋之類的把戲。

在建文帝一係列昏招之後,朱棣成功從王府裏跑出來、殺掉了北平行政長官、聚攏了邊疆軍隊,從此,朱棣走上了造反之路!然而,造反之路注定是坎坷的,且不說朱允炆是帝國公認的皇帝,就是從雙方經濟實力對比來看,朱棣造反也基本類似於自尋死路。

——朱允炆控製著富庶的江浙,有荊襄一帶作為戰略腹地;朝廷全部歲入都在朱允炆手中,大把大把的稅收;論軍事力量,朱允炆手中有一百多萬軍隊!

——再看看朱棣,誰都知道他是一個造反的王爺,地盤隻有今山西東部、河北西部一帶,當地文官隨時有可能歸順朝廷;即使軍事力量,朱棣起兵時也隻有十萬,其他都是後來胡亂拚湊出來的,還得防著某位將領突然投入建文帝懷抱。

朱棣沒有地盤、沒有士兵,甚至沒有庶民為他當炮灰!然而,朱棣有著朱允炆無可比擬的優勢——金屬貨幣。

北平是元朝故都,這裏曆來都以銅錢、白銀作為主要交易媒介,元順帝逃跑後韃靼人還常來做生意,在這裏,大家隻認識銅錢、白銀,不認識不值錢的大明寶鈔。好笑的是,朱棣擁有這項優勢,並不是因為他背著朝廷鑄造了多少銅幣、銀錠,而是因為當時北平已經算是邊疆了,朝廷的重點在防衛,根本無心管束貨幣流通之類的小事。朱棣取得北平治權後,也根本沒有實力發行紙鈔,隻能對貨幣流通完全放任自流,並未取締銅錢和白銀。

在任何時代,商人都有著無比敏銳的嗅覺,哪裏管製鬆散、哪裏能賺到真金白銀、哪裏就能成為商品集散地!相對寬鬆的貨幣流通環境迅速使得北平一帶成為全國的商品集散中心,這也實在是沒法子,隻有在這裏才能賺到真實的財富。

朱允炆控製著全國大部分地盤,全國的大部分商品卻在北平一帶流通、全國的商人卻都在朱棣地盤上做生意、全國大部分真金白銀也就自然集中到了朱棣的地盤。朱棣和他的軍隊確實曾經缺吃少穿,但是,不知有多少商人日夜川流不息地把物資運輸到北方!

最後,讓我們看看戰爭的實況,當然,我們不懂軍事,隻能為您分析一下貨幣製度給雙方帶來的影響。

剛才說過,朱允炆一方用大明寶鈔、朱棣一方用銅錢和白銀,戰端一起,雙方也就自然按照各自貨幣體係付款給各自的軍隊。朝廷有百萬大軍,很多都是軍屯中的“軍戶”,一旦主要勞動力在戰爭中死掉,全家生計又將如何托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軍戶拿到大明寶鈔的感覺:明天也許就要戰死了,現在還拿這些紙幣來忽悠我?又有哪個士兵心甘情願為皇帝拚命?

所以,大家在靖難中看到占著絕對優勢的南軍(皇帝一方)經常未接一戰就直接拔腿逃跑,從將領到士兵,無一例外!

不跑,留在這裏送死,家人怎麼辦?

非但如此,朱允炆還忽視了一項重要的工作:間諜與反間諜。由於雙方貨幣政策的區別,朱允炆雖然也付大明寶鈔給間諜,但更多還是靠那些虛無縹緲的君臣大義,整個靖難不過也就策反了燕王府長史葛誠等個把人。

朱棣一方就完全不一樣了,鑒於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幫書呆子根本就不會被金銀收買,他選擇了一群毫不起眼的人——宦官!朱元璋曾下令內侍不得幹政,這些人在朱允炆手底下混的實在是不怎麼樣,個個地位極低又極其辛勞,其實內侍雖然身體殘缺,卻也有自己的親人,也有自己一攤子事要擺平——那些都需要錢的!

就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救世主燕王出現了,他不斷給這些宮中的“賤役”們送禮,讓這些人看到了一線希望。靖難開始後,朱棣不再給這些人送什麼禮,反而變本加厲給他們送黃金、白銀,讓他們的下半生有了真實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