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的部將徐達攻打常州,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戰敗被俘,後被殺掉(一說是絕食而亡)。張士德是大周政權最有力的支柱、大周所有財經政策的策劃者,就是這個張士德臨終前密報自己的胞兄:朱元璋絕非善類,寧可與元朝合作剿滅朱元璋,也絕不能向朱元璋稱臣!
自此,大周政權落在張士誠另一個兄弟張士信的手中,事情由此就變味了。
本來,天佑通寶分為小平、折二兩種,張士信增發了折三、折五錢,意思是一枚折三可以當三枚、一枚折五可以當五枚小平錢。
這些錢用來幹什麼了呢?
答:兼並土地。
在張士誠的十八條扁擔中,張士信是張士誠最小的弟弟,也是在大周政權中把土地兼並發展到極致的一個人。他自行鑄造折五錢“買獻之產遍於平江”,所占房產居然大到能把太湖變成了自己家的池塘!其下屬也紛紛“大起第宅、飾園池,甲第連青雲”,時人做了一首打油詩對其進行諷刺:漫天墜,撲地飛,白占許多田地,凍死吳民都是你,難道是國家祥瑞?
更要命的是,張士信既無統兵之能,也沒本事理財。他的所作所為完全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橫征暴斂!張士信發明了一種駭人聽聞的征稅方式——鐵流星!在一根木棍上釘滿鐵釘,對敢於抗稅的人用鐵流星當場暴打——就算打不死你,也會有鮮血淋漓的恐懼感!
弄來這麼多錢,張士信是在磨礪刀劍、準備進攻朱元璋嗎?
答:不是,張士信是在享受生活。他甚至在家中排練淫靡之曲《天魔舞》,就連行軍打仗也帶著這批歌姬舞女。
讓我們以《鐵崖逸編注》中的評價為張士誠結尾:本皆起於寒微,一時得誌,遂至於此;張氏亡國,亡於其弟士信!
最後,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對手朱重八——最後的勝利者嶽不群!
朱重八的身世很慘,1344年(至正四年)河南大荒,朱重八的父母、大哥、侄子相繼餓死,另外兩個哥哥出門逃荒,一家人突然之間就剩下他一個,這一年他隻有十六歲。
為了活下來,朱元璋選擇了在皇覺寺出家當和尚,所以,現在很多人說朱重八出身佛門。其實,朱元璋這個小沙彌隻做了五十天,因為皇覺寺的糧食很快也不夠吃了,朱元璋隻得奉命出門化緣。也就是說,他被趕出皇覺寺,開始靠乞討為生。
亂世之秋大家都活不下去,化緣是不能維持自己生命的,否則,朱重八也不至於家破人亡了。1352年(至正十二年),朱重八投靠大宋紅巾軍將領郭子興,改名“元璋”,取意“誅元之玉”,開始了自己的反元大業。
元朝亂世並不是製造傳奇的年代,相反這是一個普通人生不如死的時期。據《明太祖洪武實錄》記載,當時四處都是割據稱雄的人,中原大地幾乎無一日不戰,加上旱災、蝗災,天下百姓死者相枕藉,很多地方甚至達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各路英豪還是向民戶強征糧食,謂之“寨糧”,中原、荊楚等很多地方十之七八的人口都就此消失了(參見朱重八家人口死亡比例)。
1358年(龍鳳四年、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克徽州,元朝池州學政朱升前來投靠,並提出了那條著名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是非常難的:一個一無所有的流民,忽然手下有了幾十萬人,大家本來就靠搶劫為生,還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對這樣一個流民頭子,讓他放棄眼前的享樂,突然之間一無所有了怎麼辦?
然而,朱元璋接受了這個建議。
元末農民戰爭也是一個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十五六年間,很多富戶逃亡或被人殺死,史載“冠履顛倒,以小人而害君子、以奴隸而害主翁者滔滔皆是”。其他各路人馬大肆劫掠“寨糧”的同時,朱元璋在自己的地盤上搞起了土地改革:但凡軍隊所到之處,由朱元璋本人親自為願意留在當地的無地戶簽發土地所有權憑證——戶由!戶由上寫明了這些人在朱元璋手中領到的田產、房宅,反正朱元璋又不花錢。
雖然拿著別人的土地送人,朱元璋還是有收獲的:從他手中領取土地憑證的人就是他的自耕農,要向他繳納10%的收成作為稅收,所謂“十而稅一”。辛辛苦苦奮鬥了幾代人,今天終於獲得了一份“戶由”,這樣的人怎能不盼著朱元璋成事!又怎能眼睜睜看著朱元璋被其他人打敗——自己的“戶由”誰來承認?
自此,朱元璋才開始顯示出王者風範。
1361年(龍鳳七年,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的地盤已經基本恢複了生產生活秩序,這一年朱元璋下令設“寶泉局”,開始鑄造“大中通寶”,隻不過這種貨幣實在有點離譜——太重!
最初朱元璋隻鑄造了小平、折二、折三,僅以小平錢而論,居然重達十四克,是龍鳳通寶、天佑通寶、天定通寶的數倍!紛紛亂世,鑄造如此沉重的銅錢,擺明了是要吃大虧的,可是,朱元璋當年就發行了四百三十一萬枚大中通寶。
劣幣驅逐良幣,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朱元璋鑄造的大中通寶大多被江南商人弄走重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