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朱重八的家庭經濟學(1)(2 / 3)

笑話!

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徐壽輝後來被陳友諒殺掉,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

徐壽輝的曆史我們不提,隻說天完政權的貨幣——“天啟通寶”(非明朝天啟通寶,二者在錢文上區別很大)、“天定通寶”。天啟通寶、天定通寶中,較為著名的是天定通寶,也分為小平、折二、折三三種,三種錢均光背無文,書法俊秀、製作精整、形製規範,也絕不似亂世所鑄。其中,小平錢直徑約為2.4厘米,重量約為3.1克。在當代錢幣收藏中,天定通寶小平錢市場價格在四千元左右,折二、折三也不過五千至六千元。

與龍鳳通寶不同,天定通寶曾經真正作為貨幣在長江中下遊一帶流通,隻是因為後來被陳友諒收回重鑄,所以,這種銅錢今天的存世量也不是太大。

徐壽輝的天完國區域基本固定,天完係紅巾軍活動範圍始終在今江西、湖北、湖南一帶。在這片區域,徐壽輝也采取“摧富益貧”的手段,但矛頭僅限“摧富”,倒黴的是元朝統治者,也難怪,漢人、南人本來就沒有富人。每攻陷一城,天完係紅巾軍都會“大掠富民家”,即使這些人逃入山穀也不能躲過搜山,於是,天完軍可以“日聚數萬”。然後,天完軍隊再把這些資財散發給當地黎庶,真正窮到吃不上飯的人,即使不加入天完軍也一樣能拿到糧食。最離譜的記錄是,1357年(天完治平七年,元至正十七年)天完軍將領明玉珍攻克沔陽城,卻發現這裏正在鬧洪災,明玉珍二話沒說帶人就跑出去采購糧食,用以安撫災民。

幸運的是,天完農民軍政權鼎盛的時候,元朝正在忙著收拾劉福通、張士誠,天定通寶得到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加之長江流域本就是通商的幹渠,天定通寶得以在局部流通。

不幸的是,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壽輝有個手下叫陳友諒,他殺掉了徐壽輝,改天完為大漢。

陳友諒,也算一號漢家兒郎中的梟雄,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幾乎所有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包括朱元璋、張士誠都曾接受過元朝封賞的官職,惟獨陳友諒堅決不與元朝妥協。可惜朱元璋沒有劉邦一樣的胸懷,陳友諒項羽一樣的光輝被朱元璋完全塗抹掉了,《明史》中隻剩下“成王敗寇”的庸俗!

如果讓我加一個比喻,陳友諒是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中的嵩山派掌門左冷禪,那麼朱元璋應該就是“君子劍”嶽不群!

既然是左冷禪一樣的真小人,這位漁民出身的農民軍領袖也就把對財富的渴望全部寫在臉上!陳友諒日常生活極其奢侈,不知出於什麼考慮,所睡之床以及日用器皿居然均為純金打造。敗亡之後,征伐南昌的將領把陳友諒的金床獻給了朱元璋,朱元璋拍著床頭說:“這樣的東西與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何區別,毀掉吧!”

徐壽輝執掌天完國的時候執行“十而稅一”的政策,陳友諒稱帝後把稅收改為經常性搶劫,其劫掠百姓浮糧的記錄在史籍中比比皆是。除了糧食,其軍隊更是“上下驕矜,法令縱弛”,所到之處赤地千裏,就連稍微有點規模的古墓也難以幸免,被稱之為“至毒”。

當然,陳友諒也鑄造了一些貨幣——大義通寶,較徐壽輝的“天定通寶”略小,也分為小平、折二、折三幾種。以小平錢計算,該錢直徑為2.3厘米、重2.9克,與天定通寶相似。但是,千萬不要以為陳友諒鑄造這些貨幣是供民間交易所用,大義通寶的真實用途是用來收兌天定通寶,不是1:1,而是按1:5的比例(有的地區甚至更高),每枚大義通寶小平錢可以兌換天定通寶小平錢五枚!

這又是一場多麼慘烈的劫掠?

在龍鳳通寶、天定通寶、大義通寶這幾種貨幣中,大義通寶的做工是最差的,收藏價值也較低,今天的市價也就是兩千元左右。

剩下的就是農民軍中的富人——張士誠。張士誠,原名張九四,鹽梟出身,也是一個出身草莽的元末義軍領袖。《明史》記載此人“少有膂力,無賴”,1353年(至正十三年)張士誠靠十八條扁擔拉起大旗。次年,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占據高郵、泰州、興化、鹽城一帶。張士誠最終雖然沒有奪得天下,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卻是張士誠:他不但占據了江浙富庶之地,拿走了元朝歲入的一半,還切斷了大都與南方的水路,徹底斷掉了元朝的血脈。

跟眾多農民起義領袖一樣,張士誠的第一桶金也來自劫掠官府、富戶、寺廟,隻不過,後麵的道路就與其他農民起義軍不同了。

張士誠是鹽販子出身,深知商業之利。其他農民起義軍或者從事搶劫工作(比如陳友諒)、或者自食其力去屯田(比如朱元璋),張士誠沒有幹這些體力工作,他在搞活商品經濟——由於較好的治安和低稅收環境,蠶絲、紡織、造船、冶煉在他的轄區蓬勃興起,最終張士誠從商稅中獲得的利益甚至可以讓他基本忽略江浙一帶農田的租賦。

也正是這個原因,張士誠在自己的地盤上開始發行自己的貨幣——天佑通寶,最初的銅材來自於官府、富戶、寺廟手中收繳上來的銅材,後來則來自於他的官營銅礦。天佑通寶在江浙一帶大量流通,兵禍蔓延之秋張士誠的大周儼然一片世外桃源……

如果不是核心人物張士德的隕落,張士誠完全有可能跟朱元璋一爭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