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半汕半客”的徐名軍先生,事業道路因先後涉足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而呈現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事業,相同的成功,徐名軍先生在概括自己的創業曆程和收獲時,隻有感而發地說了兩個字:奮鬥!
這麼多年,是勤懇、敬業、不計付出的投入,為徐名軍先生贏得了事業上的成功,也是勤奮、刻苦、無止境的努力,令他收獲了充實而富足的人生。
徐名軍先生有八個兄弟姐妹,並育有六個子女,人丁興旺家族興旺的背後,是徐名軍先生一家人不辭勞苦的付出。徐家人這種“勤力拚搏”的奮鬥精神,是老一輩革命家、創業者們的核心動力源,也是徐名軍先生希望年輕一輩創業者們能夠不斷繼承和發揚的精神瑰寶。
在徐名軍先生看來,成功的秘訣別無其它,惟有“勤奮”二字。如今以六十七歲之齡,徐名軍先生堅持每日爬山,精神和身體狀況俱佳,衝勁和闖勁絲毫不減當年。一個創業家的精神,一個企業家的風骨,在徐名軍先生身上熠熠生輝!
養殖業:創業的起點
徐名軍先生有著人丁興旺的家族。當年父母及五個弟弟兩個妹妹均定居於泰國,後來,徐名軍先生帶著妻子和六個小孩居於香港。提起泰國,徐名軍先生有一股由衷地自豪感:“泰國地方很好,土地很肥沃,但是當年如果沒有華人,就不會有今天的泰國,華人掌握著泰國的經濟命脈。”
徐名軍先生事業的起點,是從送貨員的身份開始的,初到香港九龍,徐名軍先生踏踏實實在一家糧食公司送了兩年的貨。對此他回憶道:“我在香港給人送貨,每個月工資六百塊,第二年回老家,發現我一個月的工資,比老家教書先生一年的工資都多,當時在大陸做餐飲服務員,一個月工資也就二十多塊。”因此,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工資足夠養活留在大陸的妻兒,故徐名軍先生雖隻身在香港打拚,對艱難困苦卻甘之如飴。
一年多後,徐名軍先生想將妻兒接去泰國與家人團聚。但1976年的內地形勢影響到了護照的辦理。經過一番努力,徐名軍先生返回香港,與妻兒從此在香港團聚生根。
在泰國逗留期間,徐名軍先生在父親開辦的沙廠幫工,繼續自己的送貨員生涯。現在回憶起這些往事,徐名軍先生依然記憶猶新:“那時泰國工廠經常罷工,很多人常常是用死去者的身份證。在那邊會說泰語會寫泰語別人就認你是泰國人,不會說不會寫別人就不認。我父親和弟弟都為我擔心,我弟弟說我們不想你留在泰國,是為了讓你更有發揮的餘地和自由,怎麼樣你都是回香港更好。我大年二十七還在泰國,年二十八過來香港,後來就在香港留下來了。”就這樣,1977年,徐名軍先生返回到香港,與此同時,徐名軍先生的太太也帶著孩子們來到了香港,雖然不能帶著妻兒與大家庭相聚泰國,但總算自己的小家庭在香港得以團圓,徐名軍先生亦感到十分寬慰。
徐名軍先生笑著說道:“回來香港我還是送糧食。”耐得住寂寞,方能領受得成功。徐名軍先生在送糧食這一工作崗位上做得勤勤懇懇、盡職盡責,但是光靠打工是無法養活整個家庭的。有個聲音一直在徐名軍先生的腦海裏回響:“我必須開創自己的事業!”
父親也幫著徐名軍先生分析道:“你老這麼打工也不是辦法,做生意又不容易做,因為來香港時間不長不熟悉環境,你自己喜歡做什麼?”徐名軍先生提出想養豬,夫妻倆可以一起做,共同打拚。父親欣然同意,當即為徐名軍先生在香港買了一塊地皮以作支持。由此,徐名軍先生的財富大廈開始不斷添磚加瓦逐步建立。
“我這一養豬就養了二十多年,家裏八個人,六個小孩,要吃住,要讀書,所有的開銷都是從養豬中得來。”徐名軍先生的語氣中飽含著奮鬥曆程中的酸甜苦辣,養豬為徐名軍先生帶來了財富,這隻是表象;勤奮令徐名軍先生取得了成功,這才是實質。
徐名軍先生自豪地說:“我養豬的時候很有名氣,養中豬的時候,我自己一個多小時可以運一百多頭豬,沒有人比我多。後來我買了一輛貨車,早上三點多鍾就起床,喂完豬後自己趕出來,一車就拉六七十頭,拉到市場去賣。有時候客戶貨不夠,要求我多跑一趟,我都有本事再多跑一趟,價錢就又賣得高一點了。”
這種奮鬥精神,是貫穿徐名軍先生一生的創業曆程始末。他自己買母豬苗,養大了生豬仔,再賣給飲食公司,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養豬場發展到擁有四百多頭母豬和四千多頭豬仔。這在當時,徐名軍先生的養豬場規模雖然不是最大,但是名氣卻是響當當的,質優價勝,服務優良,在香港養豬業界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