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民幣彙率新走勢下的企業彙率風險與規避(2 / 3)

(三)企業在貿易結構調整中的經營風險增大

自2014年2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彙率連續貶值,讓一直受到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紡織服裝、製造出口企業獲得“喘息空間”,而一些原本受益於人民幣升值的企業則陷入困境。從貿易結構的角度,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以本幣計價的進口貨物價格下降,從而有利於進口,以外幣計價的出口貨物價格上升,從而不利於出口;相同的道理,在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則有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

因此,不少外貿企業在人民幣一直單邊升值的時代進行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在經營中增加了進口產品並減少出口產品,有的企業甚至逐漸從出口型企業轉變為進口型企業,但是2014年以來的人民幣貶值令這些企業有些措手不及,經營受到影響。在今後人民幣彙率新走勢下,外彙企業單純調整產品結構的結果會更複雜,導致企業預期經營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大。

(四)企業在彙率管理中的決策風險增加

彙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彙率基本維持升值態勢,對於出口企業來說,過去通過簡單做多人民幣、做空美元,就可以實現很好的彙兌收益。但是2014年以來人民幣彙率掉頭貶值,令不少出口企業因此有些不知所措。例如,一家大型出口商負責人表示,他的公司既承受了2013年人民幣快速升值帶來的彙率損失,又因為和銀行鎖定了彙率,在2014年初的快速貶值過程中沒有享受到額外的福利。出於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上述大型出口公司今年很早就與銀行鎖定了彙率,如果升值,則由銀行操作消化風險。但人民幣本輪扭頭向下後,其所在公司又不得不和銀行談妥,改為實時結彙。

因此,人民幣彙率浮動區間加大,告別了原來持續多年的單邊升值,看起來對出口企業是個利好,但是,這也增加了企業判斷的難度,企業對彙率風險管理的決策有可能反而給企業造成損失。

(五)企業在定價中陷入困境致其業務量萎縮的風險增加

以前,人民幣一直處於升值狀態且可以說有規律可循,出口企業在報價時往往都能比較準確地預估未來一段時間的彙率走勢,所以報價時都會考慮彙率下降的因素。比如在報價時的彙率為6.2,那會按照6.1的彙率來換算成美元後再報給客戶。現在人民幣雙邊波動,企業報價就陷入茫然。如果還按照之前的辦法報價,客戶不可能答應,而且在市場競爭激烈、價格透明的國際市場,很容易失去競爭力,老客戶都可能被別人挖走。

所以,現在出口企業在報價時陷入困境,由此對企業簽單造成了負麵影響,比如,歐美市場不願意與中國企業簽長單,隻簽短單。因此,彙率大幅波動,導致企業在采購、報價、接單等環節時都頗費思量,不少企業短時間內麵臨業務量萎縮的風險,尤其是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帶來較大影響。

三、新形勢下企業加強彙率風險規避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彙率風險預警機製和管理機構

由於人民幣彙率波動的幅度更大,波動方向的不確定性增加,漲跌預測難度加大,建立健全彙率風險預警機製和管理機構成為風險規避的首要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麵的內容:

一要單獨設立或在財務部門下設彙率風險管理機構,建立一種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機製。這一機構要保持相對獨立性,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彙率風險管理機構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進行風險預測、分析與評估,進行風險管理的決策,對風險管理交易人員進行監督,定期對金融工具的運作與風險管理的實際情況加以審核控製。對於大型企業,還要建立利用金融工具進行彙率風險管理的交易部門並配備專業交易人員,以進行彙率風險管理中的融工具買賣操作。

而要建立完善的彙率風險預警與評估機製,以進行彙率風險的預測、評估與防範。主要包括風險評價指標的確定、風險的測量與識別、風險管理的評估。在風險評價指標的確定上,要選擇我國及外貿關係國的宏微觀經濟指標,如兩國的相對利率、相對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狀況等,所采取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類型及外彙市場的投機因素,對這些指標確定警戒線,當實際指標超過警戒線時,就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風險規避。彙率風險管理機構還要對這些指標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和處理,以供決策使用。另外,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谘詢機製、外部報告采購的方式或者選擇選擇利用新媒體,比如相關微信號貿易金融、供應鏈金融等,協助企業進行彙率風險的預警與評估。

(二)提高傳統避險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傳統的彙率風險規避方式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簽訂合同時可采用的方法,包括貨幣選擇法、貨幣保值法、價格調整法;二是簽訂合同後可采用的非外彙交易型方法,包括提前錯後法、平衡法、組對法、保險法;三是簽訂合同後可采用的混合外彙交易型方法,包括BSI法和LSI法等。這些方法不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較簡單,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在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中使用較多。隻要使用得當,這些方式可以成為企業加強外彙資產管理消除財務風險的利器。但是在當前人民幣彙率波動不確定加大的趨勢下,更要注意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