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貨幣選擇法與價格調整法。主要是指企業可以通過在合同中增加諸如用人民幣結算或隨彙率波動調整價格等條款來規避彙率風險。
二是平衡法與組對法。這種方式是建立在進出口業務平衡的基礎上的,是指通過保持進出口平衡減少彙差損失。但對於一般企業的實際情況而言這種要求也不太現實,對於出口為主的企業在現有條件下可通過擴展進料加工、來料加工等貿易方式來規避彙率風險。
三是保險法。指涉外主體向有關保險公司投保彙率變動險,一旦因彙率變動而蒙受損失,便由保險公司給予合理的賠償。
四是BSI法和LSI法。這兩種方式都是通過把將來的貨幣兌換即結彙或購彙提前到現在以消除彙率風險的方式。例如,我國某出口企業6個月後將有一筆10萬美元的收入,為避免彙率風險,該企業可從外彙銀行借款10萬美元,期限6個月,然後將借得的10萬美元在外彙市場進行即期交易,兌換成人民幣,並用這些人民幣進行投資。6個月後,企業再以收到的10萬美元貨款償還其從外彙銀行所借的貸款。該出口商將本應在將來收到貨款時才進行的外彙兌換成本幣的交易,提前到現在進行,將彙率風險構成中的時間要素剔除,從而消除了風險。
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爭取簽訂短單、敘做出口押彙、保理、福費廷、商業發票貼現等方式盡快結彙縮短結彙期限。
(三)加大外彙衍生產品的使用
由於傳統避險工具本身的局限性,在當前彙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增大的形勢下,使用外彙衍生產品來進行企業彙率風險的規避無疑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外彙衍生工具具有對衝和分散風險的功能,在發達國家,外貿企業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保值操作是規避國際貿易中彙率風險最常用的方法。外彙遠期、外彙期貨、外彙期權及貨幣互換等外彙衍生品在西方企業的彙率風險控製中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銀行間市場已經推出了外彙遠期、人民幣與外幣掉期、人民幣與外幣貨幣掉期、人民幣對外彙期權等業務,而外彙零售市場提供的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外彙衍生業務以及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外彙衍生工具則更加豐富,這都為外彙衍生品成為企業進行彙率風險規避的有效工具和便捷手段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在人民幣彙率進入雙向波動的軌道之後,企業在使用外彙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時應遵循以下思路:
其一,在外彙衍生品工具的選擇上應多樣化。一直以來,遠期結售彙是彙率風險管理中使用最多的外彙衍生品,在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下,它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避險工具,但是當前彙率波動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外彙期權、互換等工具的優勢就顯現出來。因此,企業在選擇外彙衍生品時可以多樣化,選擇最合適的工具。
其二,不要選擇那些企業不能正確駕馭的外彙衍生工具。企業應該通過專業彙率風險管理人員對彙率、利率等市場價格的準確預測,根據其自身的風險幣種與期限,再經過對衍生工具保值效果與成本的分析,最終選擇合適的衍生產品。對於那些經過高難度數學模型來設計和定價的外彙衍生品,企業最好慎重選擇,以避免因企業無法掌控避險工具而使風險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企業在運用外彙衍生品規避彙率風險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一要以真實貿易為背景,不簽署沒有進出口業務相配套的衍生品合同;二要從鎖定成本或者鎖定收入入手,以實現合同預期利潤為目的,不盲目逐利;三要做到外彙衍生品的金額和交割時間盡量與真實貿易相匹配,防止衍生品再次產生風險。
(四)強化應用套期保值的避險交易方法
套期保值是指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類商品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或者通過構建不同的組合來避免未來價格變化帶來損失的交易,這種交易方法是外彙衍生品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於套期保值的最大作用表現在無論後市彙率是上漲還是下跌都可以鎖定風險,這顯然使其成為最適合人民幣雙向波動下的風險規避方式。
我們以進口商為例,如果商業談判中規定進口商付款時需要用外彙結算,則進口商在簽訂貿易合同後,按照等量相對的原則買入相當數額的外彙期貨合同,付款時再賣出期貨平倉。由於期貨外彙和現貨外彙存在價格的平行變動性,當現貨市場外彙彙率上升時,現貨交易的損失可由期貨外彙交易的盈利來彌補,便可避免導致成本增加的風險;相反,當現貨市場外彙彙率下跌時,現貨交易的盈利便會被期貨外彙交易的虧損衝抵。也就是說,無論外彙彙率上漲還是下跌,隻要使用了這種方式,都可以用一個市場的盈利去彌補另一市場的虧損,從而達到規避彙率風險的目的。
應對日趨複雜多變的人民幣彙率的波動,企業都應從保值角度出發,以真實貿易為背景,采用套期保值的方式規避彙率波動風險,這種方式明顯優於人民幣單邊升值時代企業以自身預期或投機心理為出發點采用的單向外彙遠期或期貨交易。
參考文獻:
[1]吳曉,謝赤.彙率風險套期保值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斯文.我國銀行外彙衍生品的暴露彙率風險效應研究——基於人民幣彙改後數據的經驗證據[J]. 金融理論與實踐, 2014,(02).
[3]於恩鋒,劉飛.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外貿企業規避彙率風險選擇[J].中國經貿導刊, 2014,(34).
[4]段軍山,魏友蘭.多邊彙率波動與中國商業銀行外彙風險暴露[J].金融論壇,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