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企業獲取海外技術型投資的現狀及路徑選擇(3 / 3)

(二) 企業要堅持多元化技術獲取路徑,豐富對外投資模式

通過戰略聯盟、行業商會等組織,加強技術信息交流,增強抵禦風險能力。日本企業在90年代投資美國的過程中,就廣泛采用了戰略聯盟的形式,不僅是本國企業結盟,也積極與當地企業結盟,獲取積極的技術溢出,同時形成合力共同抵禦風險,並參與東道國製度的製定使有利於本企業利益。華為公司在長期海外投資的過程中,就積極參與各種標準技術聯盟、市場聯盟、供應鏈聯盟等。2011年,愛國者科技也聯合多家民營企業成立愛國者國際聯盟。這方麵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應當積極牽頭,聯合相關領域企業組成聯盟,形成有利於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有利環境。

(三) 企業要廣泛吸納國際化人才強化人才的集聚優勢

由於我國企業通過並購、新建研發等方式獲取技術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吸納重構能力不足,缺乏相應的國際化人才等問題,往往沒能達到預期效果。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初期,往往采取國內派遣員工的模式,隨著中國企業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境外技術研發和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樂於雇用東道國當地員工,充分利用東道國的人力資本的優勢為我所用。除了招募本地員工以外,投資企業采取與當地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合作方的人才技術優勢,並且在合作過程中加快本土人才的學習和培育,通過強化人才優勢逐步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四) 企業要加大技術整合基礎上的自主創新,這是技術獲取型投資的關鍵

隻有企業順利完成技術整合,在吸收外部技術的同時,獲得技術積累,提高技術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自主創新,才最終提升了企業國際競爭力,取得了預期效果。在此過程中,企業注重技術的吸收、學習和積累是關鍵,人才是承載技術創新能力的核心,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發過程如果沒有研發人員的現場解密,是很難被複製的,即使已經擁有了專利和技術圖紙。所以,企業在跨國並購中要注意保持被並購方核心研發團隊的穩定,尊重東道國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注重無形資產的保護和吸收。同時,企業也不能放鬆後續的研發投入,在學習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才是真正實現了為我所用,才會真正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企業要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去推進技術獲取型投資

由於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經營時間短,經驗不足,因此很多企業的跨國收購都被外界稱為“蛇吞象”。企業技術實力的提升是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很難僅僅通過一次收購或一次投資就實現脫胎換骨的轉變。海外投資要警惕“頭腦發熱”的投資衝動或“揀便宜”的投資心態,由於跨國並購等技術獲取型投資行為資金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如果經營不善可能會將企業帶入困境。所以企業走出去應根據自身實力充分評估風險,穩紮穩打,充分權衡風險收益的前提下再開展技術獲取性投資。

參考文獻:

[1]陳寶明,彭春燕.我國企業跨國並購獲取國際創新資源的進展與建議,對外經貿實務[J],2013(9).

[2]杜群陽、朱勤.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海外直接投資理論與實踐[J].國際貿易問題,2004(1).

[3]嚴兵,李輝,李雪飛.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新特征及問題研究 ,國際經濟合作[J],2014(2).

[4]閻大穎,葛順奇.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國際化發展戰略,國際經濟合作[J],2012(9).

[5]汪洋.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直接投資與自主創新能力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M],2010年.

[6]王曉勇,吳曉冰.支持企業“走出去”設立研發機構——浙江海外研發機構調查,浙江經濟[J],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