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企業獲取海外技術型投資的現狀及路徑選擇(1 / 3)

中國企業獲取海外技術型投資的現狀及路徑選擇

跨國投資

作者:範丹

近幾年,中國企業來逐步探索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在全球範圍內獲取先進技術、信息和知識,提高要素效率並創造新要素,從而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當然,也麵臨很多的阻力或影響因素。如何加快推動中國企業順利“走出去”,如何進一步拓展海外獲取技術型投資?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我國企業“走出去”獲取技術型資產的新進展

據聯合國貿發組織(UNCTAD)統計,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了840億美元的曆史紀錄,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據商務部統計,2013年,我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在對外投資總量大幅增長的同時,中國企業技術獲取型投資也取得快速發展。

以跨國並購為例,雖然目前中國跨國並購中能源礦產行業仍然占比最高,但其比重已經由2010年的58.9%下降至2013年的34%,跨國並購逐步向高新技術、高端製造業等技術密集型行業轉移。2013年12月25日,中聯重科宣布收購全球幹混砂漿設備第一品牌德國M-TEC公司,雖然外界估計本次交易涉及金額不高,約為幾千萬歐元,但是由於M-TEC公司在幹混砂漿設備領域較強的技術實力,本次收購被視為中聯重科邁向高端製造、擴展業務領域的有益嚐試。2014年1月23日,聯想宣布將以23億美元收購IBM低端服務器業務;2014年1月30日,聯想又宣布以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這是繼聯想收購IBM PC業務以及收購NEC之後發起的新一輪海外並購。聯想通過新一輪收購,獲取了IBM低端服務器以及摩托羅拉移動的相關專利、技術和研發人員,完善了公司產品線,提高了技術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過去的一年,除了跨國並購的方式獲取技術以外,高科技企業也紛紛投資海外新建研發中心,蘇寧雲商集團2013年11月19日在美國矽穀成立首家海外研發中心,目標是以互聯網科技最前沿技術為研究方向,探索未來業務模式,為企業長期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動力。2013年6月15日,中國北車與捷克布拉格工業大學聯合組建海外研發中心,目標是集中中歐兩地的科研力量,吸引海外高端人才,集中攻關研發軌道交通及相關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拓展國際化發展路徑。

目前,我國企業走出去獲取技術型資產存在以下特點:

一是我國企業跨國並購開展技術獲取型投資的對象大都是本領域全球知名公司,擁有領先技術以及品牌、營銷網絡等優勢,如三一重工2012年全資收購的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曾經被視為混凝土機械行業的全球第一品牌;另一方麵,我國企業走出去合資或獨資新建研發中心所選擇的合資方也往往是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大學或科研機構,新建研發中心往往選址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具有技術創新集群優勢的地區。

二是技術獲取方式多元化。以跨國並購以及獨資或合資新建研發中心為主要形式,以跨國技術聯盟等合作形式作為補充。海爾公司通過以技術戰略聯盟的方式與國內外大學、科研單位以及知名的跨國公司開展合作,聯合成立了近50個研發中心,在歐洲和日本等地設立有6個共同開發研究所,使自身研發水平能夠緊跟國際領先水平。

三是技術獲取的結果大都實現多方共贏。我國企業通過跨國並購獲取了先進的技術、品牌和營銷渠道等戰略性資產,而被並購方獲得了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被並購企業在順利完成技術和業務整合後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實現了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樣,合資或獨資新建研發中心也是使得東道國的技術、人才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激發了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帶動了東道國就業。

四是目前走出去獲取技術的整體規模仍偏小。海外投資企業由於資金有限、人才缺乏等原因,目前通過走出去方式獲取技術型資產的步伐仍偏小。目前我國技術獲取型的跨國並購在整體跨國並購中占比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表現在高新技術、通訊、醫療保健等行業的跨國並購比例占比偏低;海外投資新建研發中心人員規模較小,有的還未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