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礦成功收購OZ礦業案引發的思考
案例分析
作者:許麗 李沛
中國五礦成功收購OZ礦業被《亞洲金融》雜誌讚譽為全球最佳並購,這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具有“標杆”性的意義,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們總結思考。
一、案例背景及並購過程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是一家國際化的礦業公司,曾長期發揮著中國金屬礦產品進出口主渠道的作用。該公司主要從事金屬礦產品的勘探、開采、冶煉、加工、貿易,以及金融、房地產、礦冶科技、物流業務等業務,主要海外機構遍布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OZ礦業是由Oxiana公司(主要資產為銅、鉛、鋅和黃金)和Zinifex公司合並組建而成,是澳大利亞大型礦業集團之一,作為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公司,OZ礦業擁有世界第二大露天鋅礦等多種資源,其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鋅礦每年產量就在50萬噸左右,是全球第二大鋅生產商,公司主要生產銅、鉛、鋅、銀、金,在澳洲、亞洲和北美都有發展項目。
早在2005年10月,中國五礦和Oxiana公司就已有業務接觸,並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2007年五礦有色有意購買Oxiana公司14.99%的股份,但由於當時大宗商品市場非常火爆,Oxiana公司的市值也上升至30億美元左右(2005年市值約10億美元),由於並購價格較高,五礦有色擱置了此項並購意向。2008年1月,Oxiana公司打算與Zinifex公司合並,但是當時的資本市場並不看好這段“聯姻”,認為合並不能為股東帶來較好的收益,於是有眾多投行極力勸說五礦有色出手收購Oxiana公司,否則一旦Oxiana公司與Zinifex公司合並,再對合並後的新公司收購將會大大增加收購成本。
此時Oxiana公司市值更是攀升至40多億美元,再加上付出的並購溢價,五礦有色若堅持並購將為之付出約近50億美元的並購成本。但是如果此時不出手,等到合並後再對新公司收購,將會付出更多的代價(事實確如五礦預料,合並後的OZ礦業市值最高時期達到了100億美元)。在獲得中國五礦決策層的首肯後,五礦有色於2008年4月向我國有關部門和澳大利亞外商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提交了收購申請,但由於多種原因,五礦有色最終還是撤回了收購申請,不過其此次主動與FIRB溝通的做法,得到了對方的讚揚。這些都為五礦有色後來全資收購OZ礦業主要資產埋下了伏筆。
截至2010年6月30日,渡過債務危機的MMG生產了31.8萬噸鋅精礦、1.4萬噸銅精礦、3.4萬噸電解銅、2.1萬噸鉛精礦、5.5萬盎司黃金。2011年,中國五礦的盈利總額更是突破百億,同比增長98.47%。這一並購,也因此被《亞洲金融》雜誌讚譽為全球最佳並購。
二、成功收購的原因分析
(一)把握並購先機,高效並購環節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席卷歐洲,整個歐洲資本市場陷入低迷,OZ礦業也未能逃脫厄運,總負債近5.6億澳元甚至於2008年11月28日開始停盤,至此OZ高管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資本層麵的合作以獲生存。關注該公司長達三年之久的五礦有色在獲悉這一消息後,迅速向中國五礦決策層彙報並得到首肯。五礦集團迅速成立項目專組,在此前充分了解OZ礦業的基礎上,用較短時間高效完成詳盡的調研和實地考察,明確了其優質資產後迅速做出了並購的決策:以中國五礦集團總裁的名義向OZ礦業遞交了興趣表達函,提出“股權收購+償債”一攬子解決方案。於2009年4月底,我國正式啟動對這項海外並購中政府層麵的審批並在6月初結束審批,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每個審批環節都創下了中國海外並購審批史上耗時最短的紀錄。從接洽到談判再到最終方案總共隻用了約兩個月的時間,相對於其他並購都是拉鋸戰,跨國並購更是耗時耗力,五礦集團在這次並購中贏得了並購時間。
(二)麵對阻力,靈活應變
像其他跨國並購一樣,五礦對OZ礦業的收購也遭遇了層層阻礙。2009年3月27日,澳大利亞財政部發表聲明:由於國防安全原因,否決了中國五礦出資26億澳元全麵收購澳大利亞礦業OZ礦業的交易。其原因是OZ礦業位於南澳大利亞的Prominent Hill銅金礦靠近澳洲的武器測試區域,澳洲政府出於國防安全考慮,拒絕外資企業進入敏感地帶。五礦在聽聞消息之後迅速調整並購方案,在被否決的第四天就拿出調整方案,並簽署了《框架協議》、《獨家談判協議》兩項協議。4月13日,雙方正式簽署了《資產收購實施總協議》,同時五礦有色還向澳大利亞外商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遞交了新的收購申請,並獲得FIRB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