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非駑鈍之人,他也從這紙詔令中看到了希望,倘若自己能成為扶蘇之師,即等於又朝秦國的政治中心靠近了一步,再有王子老師這塊金字招牌,李斯、蒙毅也會對自己心存忌憚。最令他向往的當然還不止這些,因為扶蘇剛滿十歲,尚未啟蒙,如果能成為他的老師,對其影響可謂深遠,誅秦的目標則指日可待。
時秦國已有六百餘年基業。自秦穆公已來,秦國的大門始終麵向天下開放。各國賢人名士紛紛入秦,使諸子百家學說在秦地落地生根,百花齊放。至贏政時期,已呈現出繁榮鼎盛之態,百家爭鳴。所以趙高欲想從中脫穎而出,一枝獨秀,成為王子的師傅,絕非等閑之事。
趙高經過一番慎重思考,覺得欲要成為扶蘇之師,必得先過贏政這一關。嬴政畢生所求,不過是一統天下,臨登九五大位。現在趙、韓兩國即將覆滅,嬴政一統天下的日子為期不遠。嬴政下一步考慮的必將是如何治理天下,定邦安國。他會采用天下諸子百家學說中的哪家學說作為立國之本呢?若是以儒家思想,對天下黔首(百姓)施以仁德,則可化六國民眾心中怨恨,若是以法家思想,對天下百姓施以苛刑峻法,六國民眾必會不服,揭竿而起。嬴政當今重用李斯、蒙毅,這二人俱是當代法家代表人物,這充分說明在嬴政心中,比較偏向於法家學派,日後以法立國的可能性極大,這恰恰正中自己下懷,自己比較擅長法律,若以此立說立言,上可討秦王歡心,下可順李斯、蒙毅之意,再把這種思想傳授給扶蘇,秦便危矣!
趙高思考數日,在心中形成一套方案。他廣泛收集荀子、韓非、李斯著述,假以時日研習參考,悟得其中精華,再以發揮,重新著成《爰曆篇》六卷,洋洋灑灑六萬餘言,皆是闡述以法立國安邦之道。
書成,趙高入宮,把所著之《爰曆篇》六卷悉數呈與嬴政。嬴政讀之,有醍醐灌頂之感,其中許多政見,乃與自己暗合。恰逢李斯入宮言事,嬴政遂把趙高著述交與李斯曰:“昔日,寡人嚐讀中車府令趙高文章,甚以為是,欲擢升趙高,卿以趙高為謂趙國細作告之寡人,寡人深記之,今趙高又以《爰曆篇》上書寡人,寡人閱後,深感趙高與寡人和卿甚合,有真知灼見,寡人欲委趙高為扶蘇之師,授其律法,書寫之術,如何?”
李斯展開書卷,隻讀數百字便感到有磅礴之氣迎麵而來,心中暗道:“趙高,汝之才氣的確不在吾之下也!若大王任汝為王子之師,日後豈不淩駕於吾李斯之上乎?”遂對嬴政說:“不可,趙高文章雖有吞雲之勢,但其畢竟是宮人出身,大王以一不全之人為公子之師,一則令天下恥笑,二則令公子學得非男非女,於國不利。”
嬴政聽後,半晌不語,歎道:“可惜趙高之才矣!”歎畢,又問李斯:“若趙高參考若何?”
李斯說:“由他,不取便是!”
轉瞬,六月十三日至,秦國學子紛至鹹陽城內,以期龍門一躍,化身王子之師。
有儒生淳於越,齊地人。早年隨父入秦,自幼學習孔孟之道,深得要領,善辯能言,譽滿鄉裏。且人生得風雅俊朗,氣度不凡,有“米脂美玉”之稱。秦王嬴政為子征師的詔令發下後,他早早便從家出發,前往京師鹹陽備考。孰料途中染上風寒,病於一戶農家,險些喪命黃泉。幸那戶農家夫婦心腸甚好,四處為他求醫問藥,方解沉屙。淳於越病愈後,算算距六月十三僅有數日,便日夜兼程,急往鹹陽,到日已是六月十三,各地學子已赴王宮參考,他不曉得王宮路徑,就在鹹陽城內四處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