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1年的七月初七日,秦國都城鹹陽城內歌聲如潮,身穿豔麗服飾的秦國婦女,手持七孔針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乞巧節”。
所謂的“乞巧節”,即是人向上天索求智慧的意思,傳說中,這一天天上的巧娘娘會在人們的乞求下,降臨塵凡,向人們傳授她的智慧。這一日,信奉巧娘娘的秦國婦女會點燃黃蠟,獻上酒肉、油餅等物,齊聲歌唱:
七月初七天門開,我請巧娘娘下凡來。
巧娘娘,駕雲來,給我教針教線來。
巧娘娘穿著繡花鞋,天河邊上走著來。
巧娘娘進了院,天天教我做飯菜。
巧娘娘請到神案上,天天教我作文章。
巧娘娘請上蓮花台,天天教我繡花鞋。
巧娘娘請來點黃蠟,天天教我繡梅花。
巧娘娘來了獻酒肉,賜我一雙好巧手。
巧娘娘來了獻油餅,教我越做越靈心。
巧娘娘下雲端,下雲端。
我把巧娘娘請下凡。
在“乞巧”的隊伍中,有一位十來歲的女孩兒特別引人注目。她穿著一襲白色的長裙,頭上插著兩朵金黃色的珠花,端莊嫻靜的臉上掛著淺淺的笑靨,儼然是位絕代美人的胚胎,她就是玉漱。
“乞巧”隊伍的周圍,盡是前來觀看熱鬧的秦國男人,他們腰懸佩劍,手持酒壺,一邊觀看,一邊對著“乞巧”的女人們指指點點,品頭論足。蒙毅、蒙恬兄弟兩個也站在人群中,不過他們兄弟倆不是觀看別人,而是專門來觀看他們的小師姐玉漱。
這些年,玉漱和蒙毅、蒙恬兄弟兩人在馮權門下,同吃同住,共同習藝,已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盡管玉漱比蒙氏兄弟兩人小近十歲,但是小玉漱的聰明智慧、博學多才早已在兄弟二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而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玉漱愈發出落的漂亮端莊,可謂傾國傾城,這讓蒙氏兄弟二人不約而同在心底喜歡上了玉漱。尤其是兄長蒙毅,年近弱冠,至今不娶,他在心裏等的就是玉漱。
在小玉漱的心裏,也十分喜歡蒙氏兄弟倆人。在經過青春期的變化之後,哥哥蒙毅身材瘦削,麵如璞玉,舉止儒雅,談吐不凡;弟弟蒙恬身材魁梧,麵相莊嚴,有舉鼎之力,武藝奇佳。玉漱與此兄弟二人幾乎形影不離,常在一起談論國家大勢。在政見上,蒙毅提出以法理治理天下,則天下則安,蒙恬卻認為要想使天下安定,必須要使用武力來平。為此兄弟二人常爭得麵紅耳赤。每當如此,小玉漱總是挺身而出,充當兄弟二人的調停人。玉漱說:“你們別爭了,其實你們昆仲二人說得都有道理,當今六國在東方虎視眈眈,秦國要想安定天下,必須要先以武力平定,再對六國百姓施以仁德,天下才會太平!”
“乞巧”結束,待隊伍一散,蒙氏兄弟就迫不及待地走出人群,來到玉漱身邊。哥哥蒙毅說:“玉漱,走,和我去書齋去,我得到一本奇書,名曰《盜妬》。”弟弟蒙恬說:“玉漱,別去,和我走,我新學到一套劍法。”
玉漱擦擦臉上的香汗,說:“別爭,別爭,書我要看,劍法我也要學。”
蒙毅高興的說:“先跟我去,我給你拿書。”
蒙恬說:“先跟我去,我教你劍法。”
玉漱有些左右為難,但很快她想到一個主意,她在地麵上劃個圈,撿來兩枚石子分別遞給蒙氏兄弟,拉他們至百步開外,說:“你們別爭了,你們誰能先把石子投入圈中,我便先跟哪個走!”
蒙毅、蒙恬接過石子。蒙恬的性格較其兄略有些急躁,搶先說:“我先來!”說罷揚起胳膊,擲出石子,隻見石子在空中劃過一條優美的弧線,準確的落入圈內。蒙恬驚喜的一拍大腿,大叫一聲:“我中矣!”哪知他話音未落,那石子又從圈中跳出,滾落圈外。蒙恬懊悔的一擊腦袋,歎息一聲,坐於地上。
蒙毅看著手中石子,這才發現玉漱給他的石子是個扁狀的,於是對玉漱會心一笑,見玉漱正拿鼓勵的目光看著自己,更覺信心百倍。他對弟弟蒙恬說:“你看好了!”揚起手來,把石子向圈內拋去,不偏不倚,石子扁麵著地,穩穩落入圈中。蒙毅向玉漱伸出手來,得意的說:“走,咱們看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