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維生素Z:醫生的抗生素情結(1 / 2)

維生素Z:醫生的抗生素情結

專欄

作者:王哲

維生素Z不是一種維生素,而是美國醫生中流行的一個術語,指的是醫生迫於病人的請求,作為安慰劑讓病人服用的抗生素。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病毒性肺炎,尤其是發生在兒童身上,醫生明知抗生素對病毒性肺炎毫無用處,但迫於病人家長的要求,通常會開阿奇黴素等抗生素,這種情況下抗生素的作用就如同維生素一樣,毫無治療效果,隻有心理安慰效應。

臨床醫生們的心裏往往有一個抗生素情節,在沒有抗生素的年代,細菌感染是最讓醫生頭痛的事,有人戲言,醫生頭上的每一根白發都代表著一位死於細菌感染的病人。在抗生素出現後,一來因為對細菌感染的恐懼依然存在於醫學教育之中,讓一代一代醫生繼承著,二來醫生們對抗生素的認識存在問題,或者對抗生素過度信任和依賴,導致過去半個多世紀抗生素濫用情況非常嚴重。

美國最近有一個病例,一位醫生喉嚨痛、發燒、虛弱,讓他想到有可能是鏈球菌感染,趕緊去看急診。當然他和給他看急診的醫生都很明白,沒有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吃抗生素,而是先從喉嚨取樣,做細菌培養。

細菌培養的結果是陰性,說明不是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對病毒無效,這位患病的醫生對這點很清楚。但是急診室的醫生還是給他開了抗生素,理由是細菌培養不一定可靠,服用抗生素可以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

患病的醫生不想也沒有力氣和他爭辯,拿著藥方離開了,並沒有去拿藥。這件事讓他深有體會到,“維生素Z”並不全是醫生迫於病人的壓力而開的,他這種情況說明很大一部分“維生素Z”是醫生主動開的。在抗生素濫用上,醫生不應該一味把責任推到病人身上,而是承擔起責任,改正這種行為。

我身邊的情況也和他說的相符合,很大比例的醫生對抗生素並沒有正確的認識,隻有從醫生的角度入手,讓醫生們具備正確的抗生素知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抗生素濫用問題。

我接觸的那些對抗生素認識不正確的醫生中,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抗生素濫用的後果。

抗生素濫用最常被提起的是細菌耐藥性,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濫用,耐藥菌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有臨床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也有飼養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有些醫生認為,個別病人使用抗生素對細菌耐藥性的整體環境影響不大,這種看法雖然有道理,但大部分醫生都這麼認為的話,他們病人加起來就會影響巨大了。在這種認知的基礎上,當麵對病毒性疾病比如普通感冒時,這些醫生認為使用抗生素可以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其收益要高於促進細菌耐藥性進一步惡化的害處。

預防是醫學領域被誤解最嚴重的概念之一。抗生素是治療性藥物。確實有些藥物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但那是針對慢性病,比如阿斯匹林可以對腫瘤提供一定的預防作用。對於傳染性疾病而言,能夠起到預防性的隻有能夠刺激出免疫反應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