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維生素Z:醫生的抗生素情結(2 / 2)

用抗菌藥物預防細菌性感染不僅從理論上不可能,而且被實踐證明了。磺胺問世後,人們認為經常服用這種藥可以預防細菌感染,結果導致在很短的時間內許多細菌產生了對磺胺的耐藥性,青黴素和鏈黴素問世後,也是重蹈覆轍。隻有當細菌感染存在時,抗生素才能產生效果。在沒有細菌感染存在的情況下,抗生素隻能促進細菌產生耐藥性,而且還有下麵將要討論的其他惡果。

病毒性治療藥物也一樣,由於病毒感染的特性,病毒性治療藥物通常要在感染初期服用,被很多醫生認為是能夠起到預防的效果,因此濫用非常嚴重,其後果同樣是促成病毒產生耐藥性。

很大比例的醫生認為,病毒性感染後繼發性細菌感染很普遍,或者不容易區別病毒性感染和細菌性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是一種保險的做法。

就拿普通感冒來說,繼發性細菌感染確實很普遍,但這種繼發性細菌感染是因為呼吸道的表層細胞被病毒損傷後對存在於呼吸道的細菌敏感。這些細菌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引起感染的,在患普通感冒之後,這些細菌會感染受傷害的細胞並殺死這些表層細胞,除此之外不會造成其他傷害,與病毒造成的傷害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使用抗生素盡管能夠殺死這些正常情況下無害的細菌,但對於疾病的症狀和進程毫無影響。隻有對於年幼和年老者,這些繼發性細菌感染有時可能會比較嚴重,甚至感染肺深部細胞,出現細菌性肺炎等情況,隻有這種時候才應該使用抗生素。

除了促進細菌耐藥性之外,抗生素濫用對於患者個人的最大影響是傷害了存在於口腔和消化道中的菌群,因為抗生素不問青紅皂白地殺死所有細菌。存在於口腔和消化道的菌群中有很多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經常使用抗生素會改變這些菌群的結構。例如研究發現,經常使用抗生素,會使得口腔菌群出現耐藥性,並把耐藥基因轉給腸道菌群。

根據美國的資料,給兒童服用的半數以上的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病毒性感染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使得這些兒童對耐藥性細菌更敏感。以艱難梭菌為例,每年全美出現14000例兒童艱難梭菌腹瀉死亡病例。艱難梭菌感染的兒童患者的71%在感染之前的12周服用過抗生素。

研究發現,由於抗生素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服用抗生素者食物中毒的危險性是不服用抗生素者的五倍。抗生素摧毀了腸道正常菌群對人體的保護功能,使得人體更容易被細菌感染。

和美國人相比,中國人得細菌傳染性疾病的頻率要高得多,並不是因為環境太髒,而是因為抗生素濫用。一有病就使用抗生素,使得很多人對細菌感染非常敏感。抗生素濫用最直接的危害是減弱人體防禦能力的自毀長城行為,使得全民體質下降。

作為臨床醫生,應該重新評價自己對抗生素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觀念,在醫療實踐中堅持慎用和有的放矢的原則,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樹立正確的認識,這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