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的城鎮化”是經濟增長新動力(1 / 1)

“人的城鎮化”是經濟增長新動力

資訊放送

城鎮化被看作是中國經濟的最大發展紅利和增長引擎。然而,經過此前30多年的城鎮化曆程,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麵臨著城鄉矛盾突出、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需求拉動不足等諸多難題。專家認為,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成為了必然的選擇,以轉變過去低成本擴張的“半城鎮化”發展模式,為中國經濟創造新的增長源泉。《經濟參考報》記者就“人的城鎮化”問題,對有關專家進行了專訪。

蔡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國際經驗教訓表明,在人口紅利消失之後,迅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投入依賴型向生產率提高型轉變,核心是加快創新步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城市化產生的創意集聚效應和資源集約使用等優勢,無疑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源泉。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認為,城鎮與農村的區別在於聚集程度,在人口密集的城鎮中,可以產生多種效應,包括規模經濟效應、社會分工效應、節省交易成本、技術溢出效應、啟發和激發創新等。

通過推動“人的城鎮化”,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勞動力素質也將逐步提升。魏際剛認為,農民市民化有利於提升人力資源的總體素質和技能水平,優化城市人口結構。如新市民通過享受基本醫療保障服務提升健康素質,通過獲得教育和培訓機會提升技能,青年農村勞動力市民化使城市老齡化程度降低,這些為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創造重要的前提條件。

當然,城鎮化對於消費的拉動作用也是明顯的,這將加快我國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蔡昉認為,在農民工成為實質意義上的城市市民之前,由於他們的終身收入流缺乏穩定性,其消費充滿了後顧之憂,並不能成為像城鎮居民一樣的正常消費者。可以預期的是,市民化必然會進一步增強農業轉移勞動力的收入穩定性,擴大其勞動參與率,收入增長也是自然而然的,這將大幅度地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預計,未來10年,中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將再有2億農民進入城鎮,加上現有的1.6億農民工,新增城鎮人口將達4億左右。按較低口徑,農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計算,也能夠增加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從消費需求看,2011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比約為3.3:1,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合理轉入城鎮就業和生活,其收入與消費必然會明顯增加。

對於拉動投資的作用,辜勝阻分析稱,按照現有城鎮化速度,社會消費總水平可以從現在的10萬億級上升到20萬億級,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會維持20年。

遲福林認為,加快投資轉型,重點在於實現投資與消費的動態平衡,使投資增長能夠反映人口城鎮化發展轉型與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的基本方向和客觀趨勢。中國已進入公共產品短缺時代,公共需求全麵快速增長,把投資的重點轉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領域的投資上,將會起到多方麵的積極效果。

(摘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