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居住性曆史街區保護整治方法初探(1 / 3)

居住性曆史街區保護整治方法初探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蘭偉傑 趙中樞

摘要:居住性曆史街區和商業性曆史街區相比,一直以來受到的關注較低,保存現狀不容樂觀,保護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大拆大建”、“假古董”等錯誤做法。結合相關理論和案例,提出了居住性曆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的三條原則:科學保護、真實完整,民生為本、活態生活,麵向實施、有序更新”,並從遺產保護、風貌整治、環境優化、功能更新四個方麵提出了四條規劃策略。最後介紹了績溪縣中正坊-白石鼓曆史文化街區的規劃實踐。

關鍵詞:居住性曆史街區;保護整治;真實性;風貌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0-68(5)

1 居住性曆史街區的特點和現狀

1.1 居住性曆史街區的特點和價值

從曆史街區的定義來看,曆史街區應該具備以下特征:要有真實的保存著曆史信息的遺存(物質實體);要有較完整的曆史風貌,即該地段的風貌是統一的,並能反映某曆史時期某一民族及某個地方的鮮明特色;要有一定的規模,在視野所及的範圍內風貌基本一致,沒有嚴重的視覺幹擾(王景慧,1998)。結合上述特點,曆史街區可概括為一定規模風貌完整的曆史遺存集中地區。其中,和商業性曆史街區相比,居住性曆史街區具有如下幾個方麵的特點:

首先,從空間尺度來看,和沿主要商業街分布的商業性曆史街區相比,麵狀分布的居住性曆史街區尺度更大。其次,從建築類型開看,民居為絕對主體,地域文化突出。第三,從外部空間來看,街巷尺度宜人,傳統空間特色鮮明。第四,從社會生活來看,更多傳統生活方式保留,生活氣息濃鬱。

居住性曆史街區的上述特點,決定了這類地區的重要價值。民居建築、街巷空間、整體風貌、傳統生活方式、人與人長期形成的社會聯係共同構成了這類街區從有形到無形的綜合價值。

1.2 居住性曆史街區的保護難點

1.2.1 居住性曆史街區自身現狀衰敗

曆史街區因其存在年代久遠,普遍存在物質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等問題,其中居住性曆史街區問題更為突出。傳統民居因年代久遠,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物質性老化現象. 隨著人口不斷湧入城市,造成各種無序的改建、加建、拆建,加劇了傳統民居的衰敗和曆史街區整體風貌的破壞。再加上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的滯後,導致曆史街區居住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林翔,2003)。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降低了居住性曆史街區的綜合價值。

1.2.2 現代化過程中社會價值認同下降

和居住性曆史街區不斷衰敗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近年來快速的城市化過程和如火如荼的城市新區建設及舊城改造。新建城區良好的城市環境和建築品質代表了當前人們對於現代化美好生活的追求,反過來使得人們對於傳統的居住性曆史街區認同感下降,甚至產生排斥心理。如前些年南京老城南“拆與保”之爭,拆派認為拆街區是“危舊房改造”,拆改是改善民生之舉,居住性曆史街區既存價值幾乎下降為零。

1.2.3 經濟投入偏少保護整治動力不足

文物保護單位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國家對其應盡的保護義務和權利。而構成居住性曆史街區的大部分民居建築則與文保單位不同,其保護與整治的實施主體是產權所有者。由於長期曆史原因形成的產權破碎化及產權人本身多元化的特點,產權人在保護資金投入、保護意識和保護積極性等方麵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極大的增加了實施的難度。同時,由於保存現狀差,居住性曆史街區的改造往往需要較大投入,而其受益則不像商業性曆史街區能較快達到一個令各方都能滿意的程度,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這使得居民、開發部門、乃至政府部門都望而卻步(林翔,2003)。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居住性曆史街區和商業性曆史街區相比,保護的困難更為突出。。

1.3 居住性曆史街區的保護誤區

1.3.1 大拆大建、徹底破壞

很多曆史街區由於長期得不到修繕,居住環境惡劣,居民對改善生活環境有著強烈的需求,不少城市的曆史街區在這時候被拆除殆盡。這樣的改造方式不僅僅破壞了曆史街區的物質實體,也抹去了代表城市記憶的城市傳統生活方式。

1.3.2 保護性重建混淆真實曆史遺存

部分街區在保護過程中,僅僅保留少量價值較高的文物保護單位或曆史建築,其餘民居都拆除重建,以快速達到街區“整治”的目的。如湖州衣裳街在2009-2011年的整治改造中,僅保留了文保單位和少量價值較高的建築,其餘大部分民居都被拆後重建,形成了大量僅有裝飾意義而無曆史價值的假古董,混淆了後人對真實曆史遺存的認知,街區的真實性和生活延續性遭到破壞(魏祥莉,2013)。

1.3.3 似是而非的改造新建破壞真實性

有些曆史街區在改造過程中,過度或者不恰當使用傳統建築元素,完全忽視傳統建築的形式和功能。如徽派建築馬頭牆主要用在山牆之上,作防火之用,由於和屋頂坡度的協調,一般分為三疊,比例比較舒緩。筆者注意到很多新建建築在使用過程中,由於忽視馬頭牆本身的比例、形式和功能,導致了很多對馬頭牆不恰當的使用。

1.3.4 過度商業化、紳士化

部分曆史街區在整治更新過程中,引入的商業資本為街區的改造提供資金,街區經營成本也會被抬得很高,需通過收取高額租金以獲得回報,為此不得不改變原有居住功能或者提高居住檔次,造成原住民無力回遷,改變了街區的社會結構,割裂了與傳統生活的聯係。如成都寬窄巷子完全改造成為了特色商業街區,而北京南池子地區改造過程中原有192個院落(以門牌號計),僅保留31個,其餘院落均仿照傳統四合院樣式新建“豪宅”,徹底改變了原有社會結構(王偉英,2009)。

2 居住性曆史街區保護整治的規劃方法

2.1 總體策略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看到,以傳統民居為主要內容並保留著傳統生活方式的居住性曆史街區曆史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都非常突出,在當前保存不容樂觀的現狀下,其保護整治工作已經刻不容緩,否則有被新的城市建設進一步吞噬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