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居住性曆史街區保護整治方法初探(3 / 3)

對於正立麵和其他建築要素,規劃也提出了相應的設計引導要求,規劃希望通過對傳統民居這些特點的總結、提煉,使得後續的保護整治工作在建築形式上更多延續本地建築傳統,更多傳遞真實曆史信息。

3.3 分類選擇適宜措施,妥善開展保護整治

規劃基於對街區內建築的詳細調研,根據建築的風貌、年代、質量等綜合因素,確定了5類保護整治措施,分別是保護修繕、維修改善、保留、拆除新建和拆除不建。其中新建建築隻占不到10%,且主要針對確定搬遷的現代建築,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更新思路。

對各類整治措施,規劃均結合建築要素引導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整治要求。

3.3.1 修繕導則

建議對現狀破壞比較嚴重的部分,如門罩、牆脊、屋頂、門窗等進行重點修複。以門罩為例,修複要采用傳統做法,並注意保證識別性,對現狀保存較好的門罩可以采用玻璃覆罩等方式進行保護。

3.3.2 整修改造導則

整修改造以立麵改造為主。改造的目標是形成整體的街巷風貌,應借鑒傳統民居的做法和要素。從經濟性角度出發,僅對街巷中可見的外牆、門罩和部分門窗進行重點改造。其他部分則酌情改造。在巷道立麵上,仍然以馬頭牆為基本單元進行變化組合。有些建築采用局部馬頭牆作為變化,以形成具有韻律感又反映傳統風貌的巷道界麵。

3.3.3 新建導則

新民居的平麵布局延續了三合院形式,同時也考慮了現代人采光的需要,對於院落空間適當加以放大。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示意隻是想要說明傳統的建築形式和空間布局也可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至於具體的建築形式,隻要符合原有的肌理、高度和色彩等要求,合理利用馬頭牆等元素,在當地建造傳統得到保持的前提下,居民是可以自由發揮的,不應當局限於單一的形式。

3.4 適度補充街區功能,提高增進街區活力

本著服務社區、凸顯文化的原則,規劃結合地塊特點和街區發展的實際需求,對影劇院、糧食局、衛生局、組織部等更新地塊分別提出了更新為徽劇院、民居客棧、社區活動中心、茶館等功能(。在具體的建築設計示意方麵,力求融入街區環境,體現徽州民居的傳統特點。下麵重點介紹糧食局地塊和影劇院地塊:

1、糧食局地塊——民居客棧

糧食局地塊位於傳統民居聚集區包圍之中,同時屬於中正坊—白石鼓曆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控製地帶。原有的大體量辦公建築和周圍的傳統民居很不協調。隨著糧食局的搬遷,地塊需要結合曆史街區的保護利用進行更新。由於處在以居住功能為主的曆史街區之中,古城控規將地塊規劃為服務業用地,街區規劃中建議作為民居客棧,以符合居住片區較為安靜的氛圍。

規劃中,以改善曆史街區整體風貌為出發點,對該地塊的建築設計提出設想。在平麵布局上,重點考慮同曆史城區居住片區原有肌理的協調,采用三合院形式進行組織安排,延續了較高的建築密度,隻是在中間設置一處小型園林,作為整個建築的景觀中心。在建築的色彩、尺度和建築元素的采用上,盡量利用當地原有建築要素,形成和周邊傳統民居融為一體的建築形象,形成完整的街巷風貌

2、影劇院地塊——徽劇院和徽劇研究中心

影劇院地塊緊鄰績溪古城中心,規劃中仍然希望保持並延續原有的公共服務功能,古城控規將地塊規劃為展覽用地,規劃中建議作為徽劇院和徽劇研究中心,一方麵延續了影劇院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麵可以加強古城中心的文化展示作用。在具體的建築設計上,仍然以改善曆史城區整體風貌為目標。在平麵布局上,采用三合院組合的院落式平麵,適應原有肌理。同時結合古徽州傳統戲台的做法,以一個放大露天院落作為徽劇院的觀賞場地。建築外觀上仍然以傳統建築風貌為主,以取得和周邊環境的協調。

3.5 結合水圳係統整治,美化提升街區環境

在環境優化方麵,規劃結合街區內的特色係統——水圳係統進行綜合考慮。傳統水圳在提供清潔生活飲用水、滿足日常生活洗滌需要、及時排除雨水汙水、提供穩定消防用水源、調節區域小氣候環境、豐富城鎮景觀和構建特色公共開放空間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規劃結合水圳係統的恢複和沿水圳兩側的環境整治,從兩個方麵對街區整體環境品質進行提升。

1、結合水圳改善排水係統

規劃改造排水係統,實現雨汙分流,改善水圳水質,滿足日常洗滌、消防供水需求。通過改造水圳斷麵,將汙水排水幹管埋於水圳下方,實現雨汙分流,改善水圳水質。

2、結合水圳營造開放空間

通過係統的規劃手段,整體提升水圳沿線的環境品質。同時結合重要的設施和價值突出的建築等地段,設置景觀節點,通過開放空間的設計,優化美化街區內部環境,提升街區的宜居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景慧.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內容及方法[J].城市規劃,1996,(01).

[2] 王景慧.曆史地段保護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規劃,1998,(03).

[3] 趙中樞,胡敏.曆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再探索[J].現代城市研究,2012,(10).

[4] 馮梅,牟江.淺談古城曆史街區地方性傳統居住方式保護[J].華中建築,2007,(4).

[5] 林翔.城市化進程中居住性曆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D].福建:華僑大學,2003.

[6]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績溪曆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修建性詳細規劃[Z].2010.

[7]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績溪古城水圳及兩側重點地區綜合整治規劃[Z].2010.

責任編輯:張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