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撒馬爾罕城市曆史與古城保護(1 / 3)

撒馬爾罕城市曆史與古城保護

中外名城比較

作者:錢雲 張敏

摘要:撒馬爾罕是中亞地區最重要的曆史古城,有著近3000年的建城史,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簡要回顧撒馬爾罕古城的發展曆史,並對其遺產保護中的理念、策略和實踐均進行了介紹和分析。

關鍵詞:撒馬爾罕;曆史古城;Afrosiab古城;帖木兒古城;保護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0-61-(7)

1 前言

位於亞歐大陸中心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Samarkand)市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三千年的建城史記錄了中亞地區從索格底安那(Sogdiana)人早期活動、波斯阿契門尼德(Achaemenid)王朝、馬其頓亞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東征、貴霜王朝、阿拉伯帝國統治、花剌子模王國、成吉思汗征服戰爭、帖木兒帝國到沙皇俄國侵占和建設的漫長曲折曆程。其中公元14至15世紀,帖木兒大帝(Amur Timur或Tamerlane)及其子孫以撒馬爾罕為首都,建立起了疆域廣闊的龐大帝國,這也是撒馬爾罕的城市建設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在幾千年的曆史中,撒馬爾罕一直是連接中國、歐洲、印度、伊朗和諸遊牧民族不同文化的重要驛站,也是早期佛教、伊斯蘭教、拜火教、基督教等各大宗教相互交彙的熔爐,被稱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1-3]。2000年,撒馬爾罕古城整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在評定意見書中,突出評價了撒馬爾罕古城的三大價值[4]:(1)撒馬爾罕的建築和城市風貌體現了伊斯蘭文化的偉大創造力。(2)以Bibi Khanum清真寺和Registan廣場為代表的建築群顯示了在從地中海到印度次大陸整個區域內,伊斯蘭建築的強大生命力。(3)古城撒馬爾罕以它的文化、建築和城市結構展示了從13世紀到現今的中亞文化和政治曆史最重要的階段。①

2 撒馬爾罕的城市曆史演變

撒馬爾罕市(北緯39度40分,東經67度)坐落在距離卡拉庫姆沙漠不遠的Zarafshan河穀綠洲上,最早的定居人類的活動痕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位於今撒馬爾罕市東北角的Afrosiab古城是撒馬爾罕城的前身,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左右。作為連通各大早期文明的重要驛站,Afrosiab先後成為索格底安那(Sogdiana)王國的首都,以及波斯阿契門尼德王國(Achaemenid Empire,6th—4th Century BC)和馬其頓亞曆山大統治時期(4th Century BC)的重要城市,並因頻繁的貿易交往而得以極快的發展。公元6世紀以後,突厥人在這裏建立了政權。公元712年後,這裏成為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地區,伊斯蘭教從此成為這一地區最重要的宗教。公元751年,在塔拉斯(Talas)爆發了中國的唐王朝與阿拉伯哈裏發王朝之間的戰爭,唐王朝的節度使高仙芝的部隊被擊敗,隨後中國內部發生了安史之亂,唐王朝再也無力收複失地,中國的勢力也自此以後永遠地退出了中亞細亞草原。

在短暫成為花剌子模(Khwarezm)王國首都後,成吉思汗(Genghis Khan)率軍於1220年攻陷並焚毀了Afrosiab古城。100多年後,中亞曆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帖木兒大帝(Amur Timur,1369—1404)再次建立了龐大帝國,並以撒馬爾罕為首都,重新建設了宏偉壯麗的城市,其中又以其孫子兀魯伯(Ulugh Bek,1409—1449)在位期間最為輝煌,撒馬爾罕現存最重要的古建築群都建造於這一時期。盡管自此以後,由於中亞地區政權反複更迭和連接歐亞的海上航路的開辟,撒馬爾罕漸漸失去了在世界文明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城市經濟大幅衰退,但帖木兒時期留下的宏偉建築群和整體城市建成區,其原始風貌和形態卻都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

1868年起,俄國人開始統治撒馬爾罕並促進了其近代化的發展,城市經濟不僅得到複蘇,而且鐵路、學校、工廠、醫院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了整個城市的重新快速發展。新的城區建設在古城的西側,遵循統一的總體規劃,以放射格網式的道路體係為骨架。同時,這一時期的建設也對撒馬爾罕古城造成了部分破壞,例如拆毀了帖木兒古城的城牆和城門以及一些紀念碑等。從20世紀初開始,撒馬爾罕城市便明確地分為三個形態完全不同的區域:已經成為廢墟的Afrosiab遺址、中世紀建設的帖木兒古城以及19世紀70年代以後快速建設擴張的現代城區。

撒馬爾罕幾個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從Afrosiab到帖木兒建城,再到19世紀和20世紀的城市發展,都是以新的城市中心替代舊有的城市中心,而不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改造和重建,因此,現存的幾個曆史城區中,各個時代的特征均十分明顯,所保存的曆史信息極為豐富,這是保護規劃的編製中需要特別關注之處。

3 撒馬爾罕曆史建築與城市的價值和意義

UNESCO專家認為,撒馬爾罕古城應該被認為是古代東方文化的代表,盡管這裏的大量建築已經消失了,但現存的遺跡仍然能使人回想起這個地方輝煌的過去。帖木兒時期建造的mosques(清真寺)、madrassahs(經書院)和mausolea(陵墓)是穆斯林藝術史和建築史的重要基礎,對波斯的Safavids時期、印度的Moghuls(莫臥兒)時期和土耳其的奧斯曼時期都有巨大的影響。即使在現在,撒馬爾罕現存的曆史建築仍體現了近幾個世紀發展的重要曆史信息,例如Afrosiab地區的古文明和Ulugh Bek(兀魯伯)天文台的科學成就。

撒馬爾罕曆史城鎮的主要意義在於其位於多種不同文化的交彙點,以及在帖木兒建築形式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因此,撒馬爾罕曆史城鎮應該被視作一個整體,而不僅僅是眾多遺跡的集中地。即使不少居住區顯然是在帖木兒時代後發展起來的,但其中也包含了鄰裏結構、清真寺和社區形態等傳統元素。很多住宅仍保留了室內的漆畫和裝飾、環繞的庭院和花園,以及建築組群結構。與已經成為廢墟的Afrosiab遺址和19世紀中葉後才興建的新城相比,盡管它們所蘊涵的曆史信息各有不同,但毫無疑問,中世紀的帖木兒城市應該作為整體保護的重點。

烏茲別克斯坦國內共擁有四處世界文化遺產古城,其內容有相互重疊但也互有不同。在希瓦(Khiva)古城遺址——Itchan-kala的Historic Centre(1990年成為世界遺產)裏,保留有一個長方形的中古城堡;布哈拉(Bukhara)古城(1993年成為世界遺產)在帖木兒時期是第二大城市,但現有部分主要建成於16-17世紀,那時它是Sheibanid王朝的首府;沙赫裏撒布茲市(Shakhrisyabz)是帖木兒的出生地,它的Historic Centre(2000年成為世界遺產)在15世紀帖木兒時代還很小。以上的三個古城都有較為久遠的曆史起源,都在伊斯蘭時代得到發展,隨後被蒙古人破壞,而後又得到重建。在這樣的背景下,撒馬爾罕的意義在於它是帖木兒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它不僅吸收了之前的傳統,而且還使其更為豐富,並具有更為巨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