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城管理保護的曆史和現狀
撒馬爾罕自從18世紀衰落以後,古城開始遭受一些損失,其中包括19世紀末防禦工事和王宮城寨的消失,以及最近以來傳統住宅區的破壞。古代的清真寺等宗教性遺跡飽受歲月的侵蝕,亟待維修。從19世紀起,依照不同準則的修複工作逐漸展開,一些力圖做到最小幹涉,遵從最初的文脈;其他的則包括不同程度的恢複和重建。其中帖木兒遺跡的重建應被視為一個特例,因為對這些遺跡的修複,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對於烏茲別克斯坦作為獨立國家的特殊政治意義。
然而由於長期以來保護政策的模糊,Historic Centre周圍的建設與破壞是持續不斷的。Afrosiab和帖木兒古城兩個區域的狀況,客觀地講,均有值得欣慰和令人遺憾之處。
4.1 Afrosiab古城
在帖木兒時期之前,Afrosiab城鎮從公元前7世紀直到13世紀初一直存在,古城占地約為289公頃。考古挖掘顯示,這裏有古城寨、防禦工事、統治者的宮殿、住宅和手工工廠。統治者的宮殿(7世紀)中有重要的壁畫,還有巨大的遠古清真寺遺跡。現在的遺址區已被快速發展的城市建成區完全包圍,並已經被部分開挖了,東南部一角還被Shakhi-Zinda墓園所侵占,但整個區域除遺址博物館外沒有其他建設活動,原始地貌被綠草覆蓋。1962年,通往機場等的幾條道路經過這裏,將遺址區分割為三個部分。
4.2 帖木兒古城
帖木兒時期的撒馬爾罕城位於Afrosiab古城遺址西南,1371-1372年間建造的位於全城西側的Khala城堡行使內城(宮城)的職能,同時11-12世紀花剌子模時期的老城牆得以恢複,這一區域被稱為Khisar。14世紀時,古城共有6個城門、6條主街,以一組宗教建築組成的Registan廣場建築群為城市中心,北門附近形成了巨大的集市(Bazaar),其餘區域為勻質的、有地方傳統的圍合式低層傳統居住區。這一基本格局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其城市尺度、肌理均與之後建成的區域形成了顯著的差別。
帖木兒古城內尚存一些重要的完整遺跡和超過300個零星古跡。自從19世紀以來,許多有曆史價值的建築損毀,很多中世紀的遺跡不複存在,例如城牆和位於城西側高地上的Khala城堡、東北部的Bibi Khanum清真寺的周邊以及Registan廣場的周圍區域。此外,一些現代的道路穿過了古代的傳統都市路網,也嚴重地破壞了古城的格局。然而,這裏仍保存有適應當地氣候特征和傳統伊斯蘭文化特征的城市肌理,還有很多保存良好的傳統房屋。更為重要的是,這裏的原住民和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並未有明顯的變化,古城區仍可作為活的曆史城區進行全麵的保護。
5 保護的原則與目標
曆史城鎮往往是不同元素混雜的複合體。②由於撒馬爾罕的曆史區域與世界文化的綜合和交流有密切關係,因此在古城的整體保護中,僅僅考慮遺跡部分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到此曆史區域的整體性。不幸的是,主要遺址周圍的幾個區域,包括Registan廣場、Bibi-Khanum清真寺和Gur-Emir(帖木兒墓)周邊的傳統風貌區,很大程度上已經消失。但是,對於帖木兒古城中大部分傳統肌理完整的區域,大量細致的保護工作依然是有意義和亟待進行的。
考慮到撒馬爾罕的曆史文化價值,ICOMOS希望能夠將Afrosiab的遺址區域,中古的帖木兒城市和19世紀時發展的相關部分包括在一個整體的保護區內,在這一保護區內所有的保護對象的詳細保護規劃都應該包括其相關環境的控製,同時,也應建立與整個保護區相應的緩衝區。
因此,古城保護的總體規劃除了要關注建築遺產外,還應該致力於現存居住區的整體保護,以及整合和複興已經被破壞的周圍區域。今後任何大規模的城市規劃方案,應該用以上原則進行重新考慮,以避免任何對傳統居住區的進一步破壞,並且實施鼓勵其可持續發展和複興的政策。此外,ICOMOS希望在今後的保護規劃項目中,曆史建築和城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應予以著重考慮。例如兀魯伯家族陵墓群Shakhi-Zinda的整體已經受到破壞,其中的一些必須得到修繕,但這樣的修繕工作必須是基於最小幹預原則的,因為現存的結構和材料仍然保持了曆史的原真性。
6 1995-1997年帖木兒古城的保護規劃
帖木兒古城是撒馬爾罕古城最為精華的部分,對這一區域進行詳細測繪和保護總體規劃是其申報成為世界遺產的重要基礎工作。整個項目於1995-1997年間展開,在UNESCO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逐步完成。大範圍的詳細測繪、調研是撒馬爾罕古城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保護規劃主要由多位來自意大利的規劃設計師主持,較多地借鑒了歐洲中世紀古城的保護規劃策略,強調城市形態的整體保護與嚴格控製。規劃中各項原則的製訂均較為務實,充分地利用了詳細測繪的結果,並緊密結合了現狀,對於曆史原真性的保持尤為強調。
6.1 外圍交通體係的調整
通過幾個步驟,逐步完善古城外圍的交通體係。由於較好地結合了新城區的建設,相關的計劃已經在較短時間內得以實施,或即將得以實施。
(1)拓寬或新建了連接Afrosiab東、北側城區的部分道路,並與原有半環狀道路相連接。
(2)修繕和新建了從撒馬爾罕現主城區通往城市東北郊及首都塔什幹市的主要道路,並有效地緩解了穿過Afrosiab遺址區通往機場的道路的壓力。同時增加了新城放射性道路之間的連接道路。
(3)修建繞過帖木兒古城、由城市東北郊通往東南郊的道路,從而基本完成了古城外側的環狀交通體係。
通過上述調整,帖木兒古城內的過境交通有望減小甚至趨近於無,將逐步恢複為步行空間為主的傳統城市風貌。
6.2 不同類別保護區與緩衝區
考慮到曆史變遷和現代建築吞噬的現實情況,本次規劃所劃定的保護區比曆史上的帖木兒古城範圍有所縮小,並根據對曆史和現狀的綜合考慮,劃分為以下區域:
(1)以Bibi Khanum清真寺、Registan廣場和Gur-i Emir(帖木兒墓)等標誌性建築為核心的區域為特殊保護區。由於所處位置和建築性質的特殊性,應允許對這一區域內的建築物與城市環境進行整治和改造,但一切新的建設活動必須基於有利於保護的原則審慎地進行。
(2)現狀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居住區予以重點保護。在注重保持整體城市形態的同時,應允許居民根據需要,在規劃指導下自發地進行有機更新。保護區內生活基礎設施的改善也是與保護同等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