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昌古城紅色旅遊區保護與複興探析(1 / 3)

武昌古城紅色旅遊區保護與複興探析

城市文化資本

作者:陳勁

摘要:曆史文化名城武昌所擁有的中共五大舊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故居等一批曆史建築,成為該市紅色旅遊的基礎。分析探索該城現狀,提出一係列保護與複興的建議與措施,以彰顯紅色旅遊之特色。

關鍵詞:武昌名城;“紅色旅遊區”;保護複興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0-56(5)

1 紅色旅遊區的規劃格局

武昌城有1800多年建城史,古城內曆史遺址占地約20%,老城城牆肌理、街道格局還在。曇華林、紅樓、農講所等街區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千年古城規劃範圍是中山路、側津水路、巡司河路與臨江大道圍合而成的區域,總麵積約7.7平方公裏。板塊劃分及主題策劃為“兩軸”“五片”的結構模型。其中,蛇山生態軸承接武漢市東西向山係的大綠化格局,打造古城生態綠化廊道和標誌性綠化景觀;首義人文軸線由南向北串聯起義門——紅樓形成古城曆史文脈,展現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策源、發生、發展曆程,打造國內一流的標誌性紀念空間。“五片”是首義曆史文化區片、蛇山自然生態區片、曇華林風貌體驗區片、農講所紅色旅遊區片和解放路商貿步行區片。

規劃目標是將武昌古城區建設成融曆史、文化、旅遊、生態等多功能為一體,擁山抱江、風格獨特的江南名城。這是該市目前以曆史街區為載體、探索舊城保護與複興的大手筆。都府堤“農講所紅色旅遊區”首先采取部分有效措施使之成為全市居住休憩、旅遊觀光環境最好的城區之一,值得各地借鑒。

都府堤原是武昌古城城內司湖和小司湖間的堤壩,因其東側有都察院禦使府,故取名督府堤,亦稱都府堤。清末,沿堤形成居民區,就叫都府堤大街,至今沿習仍稱為都府堤。街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大門口,長400米,寬6至10米。因長期以來屢屢遭受拆毀,除了被保護的“紅色文物建築”,這條老街再無傳統風貌特色,雖有曆史文物建築,但缺乏真實的曆史街區大環境,可觀可遊、可玩可賞,已與這裏風馬牛不相及。如今,一條仿清末民初建築色彩基調的道路,將中共五大舊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故居連在一起,立意在武昌江灘邊打造一個紅色文化旅遊區。隨著總投資3.2億元的中共“五大”會址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完成,以都府堤路為軸線,北抵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圍牆,南至中華路,西起省農墾局、都府堤路道路紅線以西50米範圍,東至青石橋社區、解放路,規劃為都府堤紅色旅遊板塊。在修複中共五大會址的同時,綜合整治周邊環境,包括:將現有的小學遷出中共五大舊址;整治都府堤道路以及房屋立麵;沿街仿清末民初建築改造與修繕;管線入地,完善配套工程,最終形成一個花園式紅色文化旅遊區。從都府堤41號毛澤東故居起,沿著一條青石板路行走約200米至紅巷13號農講所,沿途翠竹叢生、丹桂飄香,一路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蒼鬆翠柏掩映下的民初風格的古建築。這個靜謐的所在,正是80多年前聞名全國的“農民革命大本營”。

中共五大會址南側將新建中國共產黨武漢曆史陳列館(武漢黨史館),在北側新建遊客服務中心,將其打造成紅色主題公園。2011年元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4A級景區,板塊景點免費開放,沒有門票收益提成,旅行社也願意帶遊客前來參觀,影響日益擴大。

2 修複紅色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都府堤紅巷(黌巷)13號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座落在黃鶴樓以北數百米處的長江之濱,占地12850平方米,四棟磚木結構的房屋係晚清學宮式建築,其舊址原是張之洞1904年創辦的北路學堂。1958年湖北省委決定籌建紀念館,周恩來題寫館名,1963年對外開放。2004年由中宣部等七部委公布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它見證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與國共兩黨的合作,也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工作過地方。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由武漢市委、市政府劃撥巨資修茸一新,真正成了一處紅色之旅的好去處。

武昌都府堤41號是毛澤東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攜夫人楊開慧及兒子岸英、岸青、岸龍居住過的地方,也是1927年前中共農民運動委員會所在地。毛澤東在這裏撰寫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查報告》。故居係一棟晚清舊式民居建築,坐東朝西,麵積436平方米,磚木結構,青磚灰瓦,四周為風火牆體,是三進三天井的大戶民居。大門前為單坡屋麵,牆體有門捐裝飾,門上有釘、錢裝飾。內部隔斷均為木板壁及格扇門窗。毗鄰主體建築的配套院落,正在加緊清理修繕。原真形態為廊式多客房間圍合、部封閉、內部開敞的一個大天井。直接對外開有兩門,同正門西向的入口經過一個袖珍式的小天井與大院套合。側麵出口直通走廊向南,主副建築之間有側門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