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打造最紅最火的漢味早點第一巷
戶部巷位於武昌區中華路街司門口,是一條147米長的明清古巷,於明代形成,清代因毗鄰負責管理錢糧、民事財政的藩台衙門(對應京城的戶部衙門)而得名。都府堤向南穿過中華路就進入戶部巷。中共“五大”會址地段及周邊環境經過綜合整治,已發展成為都府堤紅色旅遊區,並使一旁的戶部巷沾光而變成了特色風情街區。由於配套服務項目的建立,滿足了遊人參觀、瞻仰、休閑、美食的需求,這裏紅色景區本身業已成為武昌旅遊的重要亮點,市民休閑文化的良好場所。景因名成,名因景傳。戶部巷的漢味小吃聲名遠播,堪稱武漢市最“紅”、最“火”的旅遊特色街區。
古巷變遷——漢味風情街區。戶部巷老巷緊靠長江碼頭,古往今來,舟車絡繹,人氣鼎沸。小巷人家勤勞巧作,將江漢五糧、天下幹鮮精烹細調,以鮮、香、快、熱之漢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隨著對戶部巷及都府堤南段的環境的綜合改造和文化景觀設計的落實,目前有各類經營門點約600個,小吃經營近400餘戶、品種近千個,成為集小吃、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遊街區。
品牌打造——旅遊新熱點。短短數年間,這裏誕生了數十位百萬富翁。許多經營戶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徐嫂鮮魚糊湯粉、謝氏麵窩、李桃燒梅、石記熱幹麵、真味豆皮、唐氏熱幹麵、老謙記豆絲……,戶部巷風情街區已成為“漢味小吃”的代名詞和城市名片,享譽國內外,全年接待遊客近千萬人次,“尋紅色足跡、嚐漢味小吃”成為美事。
4 紅色旅遊景區構建啟示
中國名城及其曆史街區的保護複興,不同於一般的城市規劃。在曆史遺存、曆史要素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整治已無連續街麵痕跡的老街老巷,隻能注重保護古城老區的街巷格局、地麵鋪裝的形式、材質、色澤,園林化的景觀小品。類似武昌農講所紅色旅遊區的情況全國為數不少,其個案舉措,具有一定的樣板作用。以下幾點體會,可供業界人士思考。
4.1 曆史街區文化遺產須整體保護、原真展示
武昌古城的曆史文化是豐富深厚、精彩多樣相互聯係、積澱、疊加的。景不獨美,薈萃為佳。除了“紅色文物”應該得到了保護利用外,其他人文、建築、自然的曆史遺存也都應該同樣得到保護利用,至少也應該作為相近時代的文物景觀環境關聯物共存。在今後任何曆史街區的保護複興運動中,有必要樹立對曆史遺存的多元敬畏、多方搶救利用,反對大拆大建的法定思想。
4.2 依據曆史街區的特點構建風味步行街
風景旅遊景區、大型博物館,在其開展旅遊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一定量的商業服務設施,於是周邊往往會自覺地或自發地生成廣場、步行街之類的旅遊商務設施(“RBD”)。鑒於此情,曆史街區可考慮將主景周邊的村落、民居、小街、小巷納入整個景區作為RBD,盡力發揮其功能效用。
4.3 統籌古城相關旅遊景區(點)
形成旅遊景區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互補效應、錯位發展效應很重要。武昌計劃建設沿江遊賞空間——橋頭綠化地,收集散落的古城牆磚、青石板,砌上堤防的外牆。以漢陽門遺址為主題,建設武昌古城曆史遊覽園。讓多處遺址公園眾星拱月,凸顯紅色旅遊景區,讓整個古城協調完美。
參考文獻:
[1] 魏小安,王潔平.創造未來文化遺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張鬆.曆史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曆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3] 戴勁鬆.解讀《武昌千年古城保護與複興規劃》[J/OL]. 新華網/武漢/網友評論2008-10-04.
[4] 王琳,李百浩.“五大”會址修繕保護三問作者[N].長江日報,2008-03-14.
[5] 朱安璋,歐新梅.仿建清末民初街[N].楚天金報,2009-01-23.
[6] 楊捷,肖誌中,遊暢.武昌千年古城將複興[N]. 長江日報,2008-04-24.
[7] 孫天勝,金燕博.曆史文化街區的改造模式及實踐探討[J].中國名城,2012,(5).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