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昌古城紅色旅遊區保護與複興探析(2 / 3)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於武昌都府堤20號,建於1918年,原為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26年10月更名為武昌第一小學。占地麵積7700平方米,內有七幢融合西式風格的學宮式建築。這裏再現了會場主席台原貌,中山先生像居中,馬、列像兩旁並列懸掛著中共早期旗幟與國民黨黨旗。

“五大”會址修繕嚴格遵循文物保護的真實性、可讀性、可識別及可逆性原則,不含絲毫主觀臆測成分;要求保存會址的曆史信息,使人們進行瀏覽時,如同閱讀一部史書。添加物要與整體和諧,但又要和原來的遺存有所區別,不可以假亂真。會址內的綠化宜栽植當年的槐樹、梧桐、銀杏等樹種,盡可能再現當年環境氛圍。

原“五大”會址內有三棟曆史建築於上世紀60年代已被拆除(風雨操場、小禮堂、教工宿舍)。在複建前,召集上世紀六十年代曾在該校任教的退休老師多次座談,請他們回憶這三棟建築外貌特征和結構,並分別繪圖,由建築設計師根據手繪圖繪製出立體效果圖,再拿給這些老師審閱,如此反複數次以確定。另根據檔案資料——1937年的武昌高師附小建築平麵圖,確定這三棟建築的準確位置、占地麵積及內部結構,使還原曆史建築擁有可靠的依據。

從1918年至今,“五大”會址保存了4棟清末民初中西結合風格的學宮式建築,它不僅具有革命傳統教育意義,且藝術價值很高:一是具有良好的空間形態與建築結構,為研究近代湖北地方建築樣式提供了範本;二是其中的三合院、外廊、坡屋頂等設置適應了湖北地區氣候特征,體現了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三是建築外廊柱頭叉拱、雙層窗構造做法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四是門樓建築臨街立麵采用西方古典形式。這些建築均為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3 紅色景區開發方略

3.1 變古代“黌巷”為文博“紅巷”

“黌”,古代學校。“黌巷”為曆代學府相關通道。武昌貢院始建於明洪武時,後自成一區,東沿得勝橋至戈甲營口,西從菊灣東街至黌巷。江夏縣的文廟(縣學),也設在菊灣東街黌巷(今紅巷)。古語曰,“惟楚有材”,清末張之洞督鄂時,無論是私學還是官學,都盛況空前。農講所舊址就是1904年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小學堂,後改為湖北甲種商業學校、湖北高等商業學校。

修整老街老巷,架構旅遊組合線路,興辦文化產業,“放大”武昌古城多樣的文化,這是展示地方文博藝術成就的一種方式。紅色景區內的紅巷西接臨江大道,東連解放路,南鄰中華路,北毗中山路,與毛澤東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僅一牆之隔。將“黌巷”建成“紅巷”,使巷內商鋪置身紅色旅遊景區之內,與其它同類市場相比,凸顯出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魅力。紅巷藝術城集書、畫、玉、石、瓷、陶、刺繡、錢幣、古典家具、紅色紀念品等眾多文化藝術品的製作、收藏、展銷為一體,薈萃了藝術家、收藏家、鑒賞家和眾多文化名人,有數百家商戶進駐。品種繁多,自成體係,溝通交流,釀成氣候,已成為廣大文化藝術愛好者及收藏家施展智慧和才華,互通有無,增加財富的寶地。紅巷藝術城建築規模和商戶影響力都位居武漢市前列。巷內旅遊購物空間四通八達,穿行於各個商戶之間,購物之餘參觀紅色旅遊景點,興味無窮。黌巷曆史格局雖沒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但這裏的街道景觀並非曆史遺存,古民居、古畫鋪、古學堂、古書院等概莫能見,隻是對新建築加以色彩處理、增添某些楚地民居的局部構造元素,營造古色古香的氣氛,形成一定的旅遊景觀效應。

3.2 改造武昌公園為紅色主題公園

武昌公園原名武昌兒童公園,位於解放路與都府堤路之間。現將公園後門附近的中共五大舊址,置於公園中軸線上,突出生態特點,使之成為武昌都府堤紅色板塊的一部分。

整個公園占地20058平方米,其中綠地麵積超過80%,主要種植銀杏、桂花等鄉土樹種。為還林於民,公園共拆除遊樂設施、商業店鋪和辦公樓10772平方米,占到公園麵積的一半以上。新的設計方案強調功能分區。主入口設在解放路,正對五大會址,形成中心景觀軸區,沿主入口進園,整個中心軸上,五大會址成為主景。公園北麵為開敞草坪,與毛澤東故居用鐵藝透視欄杆隔開。南麵為幽靜休息區,與中心景觀軸相接,正中處修建一個約800平方米的下沉式廣場。

利用過去的人防工程,公園還修建一座9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車場,有153個車位。座椅巧妙安放在修建成型的綠籬中,以適應生態特色。整體風格與周圍五大舊址和毛澤東故居等紅色景點相一致,用滿園綠色去襯托紅色革命留下的遺跡。此外,在不改變綠化景觀的前提下,以雕塑、主題石、宣傳廊等形式,植入紅色主題,實施紅色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