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清山東運河州縣“八景”景觀及南北差異(1 / 3)

明清山東運河州縣“八景”景觀及南北差異

城市文化資本

作者:李德楠

摘要:明清時期,山東運河州縣的“八景”景觀各具特色,南北差異明顯,北部多人文景觀,南部多自然景觀,自然景觀中對於水體景觀的描述較多,水域景觀貫穿全區域,其形成與當地的地形地貌以及人文活動有直接關係。運河“八景”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景再現,不僅有助於加深對該地區曆史的進一步了解,而且對於今後的運河申遺、生態建設以及旅遊開發有著重大意義,今後要充分發掘與運河相關的景觀內容,進一步豐富地域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明清時期;山東運河;八景;景觀差異

中圖分類號:K248/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0-52(4)

1 導語

“八景”是古代約定俗成的一種風物景觀,是一定地域範圍內的景觀組合。根據學者的研究,其發源於先秦,萌芽於魏晉,成熟於兩宋,繁榮於明清。“八景”具有濃鬱的地域特色,其內容涉及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宗教建築、名人遺跡、農耕漁樵等。凡一地的風景名勝、曆史文化、生產生活,都是八景可以反映的對象。“八景”多以“四字格”命名,即每兩個字一個意義,前兩個字通常為地點場所,後兩個字為景致,兩兩並列成一個合景。除四字格外,八景的命名也有三個字的,個別的還有二個字、五個字或六個字。“八景”其實隻是一種習慣的說法,具體到不同地區,有十二景、十景、八景、六景等多種形式。了解某地之“八景”,就可以實現對該地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等特點的全方位認識。因此,有關“八景”的研究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已有的成果涉及文化淵源、存在形式、史料價值等多個方麵,尤其側重於對文化現象的描述,而對於八景所反映的區域景觀差異、區域環境變遷等情況關注不多。

京杭運河山東段北起德州,南至台兒莊,是整個京杭運河沿線的咽喉地段,自元代京杭運河全線開通以來,運河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每年北上的漕糧多達400萬石,運河的暢通促進了沿線貿易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目前關於山東運河的研究,盡管涉及河道、漕運、城鎮、鈔關、民俗、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麵,但對於運河“八景”的研究至今尚付闕如。鑒於此,本文以明清山東運河沿線州縣的地方“八景”為研究對象,分析“八景”所反映的自然、人文景觀及其與運河的關係,並探討運河“八景”的地域差異及原因。

2 山東運河州縣的“八景”景觀

確定山東運河沿線州縣的數量,進而搜集整理相關州縣的地方誌資料,是本研究開展的前提。山東段運河涉及明代的濟南、東昌、兗州三府,以及清代的濟南府、臨清直隸州、東昌府、泰安府、兗州府、濟寧直隸州等六個府州,統縣政區前後有所變動,但一般而言,縣的上一級政區在曆史上變化較大,縣級政區則是相對穩定的。有研究者指出,明清兩代行政區劃體製的調整、變化主要體現在統縣政區方麵①。因此本文根據研究需要,統計出明清時期靠近運河且與運河關係緊密的州縣共19個,自北而南依次是德州、武城、夏津、恩縣、臨清、清平、博平、堂邑、聊城、陽穀、東阿、壽張、東平、汶上、嘉祥、濟寧、魚台、滕縣、嶧縣。上述19州縣較好地保存了明代以來的地方誌資料,根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山東地方誌聯合目錄》、《山東地方誌縱橫談》等成果的統計,19州縣現存地方誌96部(表1)。其中,明代地方誌8部,清代75部,民國13部,清代地方誌數量占絕對優勢。許多州縣保存了自明代至民國較好的連續性地方誌資料,便於以此為剖麵分析某一地區不同時段的景觀變化情況,如武城、夏津、恩縣等縣。但也有些州縣地方誌存留稀少,難以形成完整的序列,如聊城、嘉祥等。單就某一朝代而言,清代各州縣都保存了3部以上的地方誌,其中東平、濟寧、滕縣多達6部,德州有5部,係列的地方誌無疑有助於了解有清一代“八景”景觀的曆史演變情況。以今黃河為界,可將山東運河區域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地區州縣相對密集,有11個,保存地方誌56部,南部州縣相對稀疏,有8個,保存地方誌40部,但總體南北差別不大,平均每個州縣存有地方誌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