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山東運河南北段而言,大清河以北的運河北段地區有自然景觀36處,人文景觀12處,自然兼人文景觀26處,自然景觀約占49%;南段地區自然景觀35處,人文景觀8處,自然兼人文景觀9處,自然景觀約占70%。比較可以發現,南北段地區人文以及自然兼人文景觀類型基本持平,但自然景觀南部明顯多於北部。究其原因,其一,山東運河南部地區河流水係發達、山巒眾多,水係湖泊主要有,蜀山湖、安山湖、南旺湖、馬場湖、獨山湖、南陽湖、牛頭河、汶河、洸河、泗水、菏水等,山川主要有獨山、安山、鳧山等,具備形成自然景觀的先天優勢。同時,南部地區因水係複雜、排水困難且深受黃河影響,故水患頻發,一些人文景觀易遭水患破壞而消失。而山東運河北部地區一馬平川,無高山大丘,河流稀少,僅有衛河、徒駭河、馬頰河等數條,故運河北段與建築、堤防等有關的人文景觀居多,如聊城八景幾乎全部為自然兼人文的景觀類型,純自然景觀極少。
4 結語
浩如煙海的明清方誌中保存了大量的“八景”信息,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八景文化”和“八景現象",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價值。地方誌“八景”是對當地自然、人文現象的真實寫照,具有濃鬱的地域特色,往往能夠反映區域的環境變遷,折射出其獨有的審美趣味和人文思想。山東運河區域自然與人文景觀各具特色,與當地的地形地貌及人文活動有直接關係,整體看來,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南部多自然景觀,北部多人文景觀。而且,自然景觀中對於水體景觀的描述較多,水域景觀貫穿全區,人文景觀則表現為人工建築與自然景物的有機結合,大都集中在城鎮周圍,愈靠近城鎮中心的地方,人文景觀的比例愈高。
時至今日,隨著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以及人類生產活動的加強,很多曆史上的景觀逐漸消失,這種情況下,地方誌記載的“八景”現象可為我們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料依據。“八景”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景再現,不僅有助於加深對該地區曆史的進一步了解,而且對於今後的運河申遺、生態建設以及旅遊開發有著重大意義,今後要充分發掘與運河相關的景觀內容,進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內涵。
注釋:
①史衛東,賀曲夫,範今朝.中國“統縣政區”和“縣轄政區”的曆史發展與當代改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79.
參考文獻:
[1] 周瓊.“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以雲南“八景”文化為中心[J].清華大學學報,2009,(1).
[2] 張廷銀.地方誌中“八景”的文化意義及史料價值[J].文獻,2003,(4).
[3] 戴林利.“八景”現象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2008,(11).
[4] 林利.明清時期重慶“八景”分布及其文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2009.
[5] 丁歡.宋代以來江西“八景”與生態環境變遷[D].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2011.
[6] 姚桃.“羊城八景”曆史變遷的審美文化分析[J].中國名城,2012,(2).
[7] 史衛東,賀曲夫,範今朝.中國“統縣政區”和“縣轄政區”的曆史發展與當代改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79.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