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東運河州縣南疏北密的情況,明萬曆年間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廣誌繹》中有就生動的描述,稱“東、兗之間,郡邑大小不等。如滕,非昔五十裏之滕也,西北可五十裏,南則幾百數十裏而遙,東亦不下百裏,而岡阜綿連,盜賊淵藪,故治之難,而滕、嶧間再置一邑為善。若清平之側又有博平,朝城之畔又有觀城,則贅也。博平四隅鄉村,每方不出二十餘裏,若觀城東、西、北皆不過數裏,止東南去十裏餘而已,此猶不及一大郡之城,何以為邑?”誠如王士性所言,作為當時山東布政司所轄六府之一的東昌府,是六府中麵積最小的一個,縣級政區設置卻最為密集,領3州15縣。同處運河區域的兗州府,麵積幾乎是東昌府的3倍,卻僅領4州23縣,尤其兗州府南部的滕縣、嶧縣一帶,政區尤為稀疏,這一格局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不變。
據以上所列地方誌可發現,運河州縣“八景”的記載一般有卷首附圖和卷中文字表述兩種情況,且後一種情況更普遍。例如,光緒《壽張縣誌》、乾隆《夏津縣誌》、宣統《嘉祥縣誌》、乾隆《濟寧直隸州誌》、鹹豐《濟寧直隸州誌》、光緒《嶧縣誌》等,均於卷首附圖。順治《武城縣誌》、道光《武城縣誌》、嘉靖《夏津縣誌》、雍正《恩縣續誌》、康熙《臨清州誌》、乾隆《臨清直隸州誌》、康熙《博平縣誌》等,均為卷中文字表述。文字表述多見於地方誌中的“形勝”、“景致”、“古跡”、“藝文”等篇目,也有少數方誌在“山水”或“城池”篇目中提及,而且“藝文誌”中還多載有相應的“八景”詩,提供了“八景”景觀的絕好解釋。目前所見,上述19州縣現存地方誌中,除德州、清平、堂邑、汶上4州縣外,其餘15州縣均有“八景”的記載。而且,部分州縣還保存了不隻一個時期的“八景”情況記載,且前後八景內容或數量有所變化,如武城、恩縣、東平、魚台等。根據統計還發現,光緒年間編寫的各州縣鄉土誌中,均未見到有關“八景”的記載。
3 山東運河州縣“八景”景觀的空間差異
根據現存地方誌的記載,本文統計了運河各州縣的“八景”記載情況(表2)。據表2可見,山東運河州縣八景均以四字格命名,形式上有十景、八景、六景三種,其中以八景居多,六景最少,後者僅見於乾隆《武城縣誌》。就內容而言,“八景”景觀主要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組成。自然景觀以山地、水體為主,主要包括山川河流、池沼湖泊、花草樹木、風霜雪雨等內容,如上述“八景”中的“青檀秋色”、“許池綠波”、“承水環煙”、“趵突噴玉”、“穀翠雙峰”、“鳧山積翠”、“獨山春漲”、“嶧岫晴雲”、“青山夕照”、“危峰雲洞”等,均屬單純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建築遺跡、樓台亭榭、室廬墓葬、橋渠渡口、宗教寺院、生產生活、神話故事等內容。上述“八景”中的“劉伶古台”、“文公古台”、“觀魚遺跡”、“寧母古亭”、“危樓冠堞”、“回鑾行宮”、“盟台遺響”等,均屬單純的人文景觀。此外還有兼具自然、人文特征的景觀,如“仙壇曉翠”、“城浦晴煙”、“郎橋夜月”、“行宮春樹”、“塔峰秋霽”、“法興夕照”、“光嶽曉晴”、“鐵塔煙霏”、“仙閣雲護”等,這種情況最多。統計發現,上述19州縣的“八景”中(八景內容前後有所變化的州縣,隻統計最早出現的一組,不重複計算),有純自然景觀71處,純人文景觀20處,自然、人文兼具的景觀35處,總體上自然景觀多於人文景觀。但就具體州縣而言,有的偏重自然景觀,如嶧縣“八景”中,自然景觀多達七處;有的偏重人文景觀,如聊城“八景”中,純自然景觀隻有兩處。而且還可以發現,這些運河沿線州縣的“八景”與運河的關係非常緊密,有的往往直接提到運河景觀,如“運河風帆”、“鄭口風帆”、“崇武連檣”等,多達12處。有的雖未直接提到,但與運河也有密切的聯係,如“桀閣跨河”、“鐵塔煙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