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建設視角下中國和諧城市評價研究(2 / 3)

2 中國和諧城市建設的現狀與格局

2.1 二、三線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諧度較高

根據測算,我國287個城市和諧城市競爭力指數的均值為0.3751,和諧度整體比較低,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在和諧城市競爭力排名中,除了香港與澳門以外,內地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濟南市、西安市、深圳市、青島市、威海市、大連市、廈門市和寧波市。“北上廣”均沒有進入前10位。特別是濟南市和西安市作為內陸兩個傳統的省會城市,在排名中分居大陸城市的前兩位。而其他6個城市都是環境優美、經濟發展極具活力的沿海開放城市(表1)。在排名前五十的城市中,非省會城市、非直轄市城市有35個,占73%(香港和澳門除外),這些城市中市區所轄人口低於100萬的中小城市有19個,占38%。

排在後10位的城市中,主要是西部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處於經濟發展前沿的台州市,在和諧城市中排在倒數第10名(表2)。而近幾年經濟增長較快的直轄市天津排在第133位,重慶排在第210位。這說明經濟的發展並不會必然帶來社會的和諧。排在250名以外的37個城市中,中部的山西省有6個、湖南省有2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省有2個、吉林省有2個,西北地區的甘肅省有7個、陝西省有2個、寧夏有2個,西南地區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有6個,雲南省有5個、貴州省有2個,四川有2個,東南沿海的浙江有1個。值得注意的是中部能源大省山西有6個排名靠後,其城市發展模式應該引起深思。

2.2 和諧城市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度高,東中西部地區差距明顯

從我國和諧城市分布的區域比較來看,港澳台是和諧度最好的,樣本中的香港和澳門分別排在和諧城市前兩名。從中國大陸285個城市的排名看,環渤海地區是最好的,在30個城市中有8個排在前50名,占26.7%。其次是東南沿海地區,在55個城市中,排在前50名的有13個,占23.6%。接著是東北地區,在34個城市中,排名前50的有7個,占20.6%。然後是中部地區,在80個城市中,有14個排名前50,占17.5%。西南和西北地區比較差,西南47個城市中,5個排在前50位,占10.6%。西北39個城市中,隻有1個排名前50位,隻占總數的2.6%。而和諧度最差城市排名中,西南地區有15個,占31.9%,西北地區有11個,占28.2%(表3)。

2.3 東部和中部二線城市迅速崛起,一線城市壓力大,西部偏遠地區基礎薄弱

最近幾年,中東部地區的一些二線城市和中小城市,在經濟取得較快發展的基礎上,當地政府開始把重點轉向社會建設,目前這種勢頭開始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部內陸地區過渡。例如在和諧城市排名前50的城市中,中部地區的湖南省有5個、安徽省有4個、江西省有3個,東北地區的遼寧省有5個,西部地區的四川省有4個。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共21個,與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數量持平。

但是對於“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而言,由於人口壓力比較大,城市發展麵臨環境、交通、教育、醫療等一係列問題。最近幾年由於住房價格高漲,對中產階層的壓力比較大。這些一線大城市也是中國財富最集中的地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貧富差距比較大。再加上,外來人口數量大,管理方式落後,給社會穩定也帶來很大壓力。一些城市過度追求經濟的發展速度,造成整個社會建設的滯後,對整個社會和諧帶來負麵影響。例如,五大直轄市中的天津和重慶在和諧城市排名中位置比較落後。西部偏遠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一些基本的生活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離和諧城市建設還有一段距離,在和諧城市排名最差的37個城市中,西北和西南地區就占了26個。因此,對於中國來說,如何解決好一線城市和西部偏遠地區的和諧城市建設問題,仍然麵臨著比較大的挑戰。

3 和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城市政府行政透明度整體不足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政府信息公開、行政透明成為現代政府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政府行政的透明化有利於規範政府的行為、限製公共權力、提升政府公信力、維護公民的公共權益。自2007年《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貫徹實施以來,雖然不少政府在信息公開化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整體效果不佳,特別是一些敏感性的數據公開程度不夠。2012年6月12日清華大學《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發布。報告稱,國內81個市級政府,達到財政透明平均水平的僅43%。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標準,81個城市財政透明度及格的僅7個,及格率為8.6%。在財政公開信息中,政府更願公開預算而非決算,對預算外花銷,81個市政府無一公開。

根據工信部提供的政府網站信息公開程度,筆者做出的測評數據顯示:行政透明度最好的是香港與澳門,均獲得1.38的最高分。內地城市中,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無錫、青島、上海、大連、廈門、武漢、宜昌和沈陽,排名最好的深圳與無錫才0.92分,與香港和澳門差距較大。內地285個城市中行政透明度的平均值為0.5293(表4)。如果以香港和澳門為100分,達到及格線需要0.828分。在中國285個大陸城市中,達到及格線的隻有11個城市,占3.86%。

3.2 政府對群眾公共服務需求回應性低

改革開放初期,在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況下,老百姓的需求十分有限。經過30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由需求不足轉變為生產過剩。老百姓的需求由原來的溫飽問題轉變為更加多元化的追求。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應該積極回應老百姓的多元化需求,為他們提供差異性服務。但我國政府還沒有完成從管理者到服務者職能的轉變,對老百姓的需求回應性比較差。

根據2011年工信部政府網站績效測評互動交流指數和政府網站績效測評日常監測與調查指數,筆者計算出政府對群眾公共服務需求關注度的數值。政府對群眾公共服務需求關注度最好的是香港和澳門,測評值是2.68。大陸城市排名最前的是青島市,測評值是1.79,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為青島、成都、長沙、武漢、廣州、深圳、沈陽、北京、哈爾濱和衡陽。285個城市的平均得分是1.0634,方差為0.096(表5)。如果以香港和澳門為100分,達到及格線的分值為1.608,大陸285個城市中隻有13個達到及格線,占4.56%。

3.3 城市內部不同戶籍與階層之間的公平性差

中國延續多年的城鄉“二元”體製在農民工的進城的形勢下並沒有削弱,而是進一步演變成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國家雖然從大的方向上傾向於放鬆對城市戶籍的管製,特別是對一些中小城市隻要有穩定的職業、住所等條件即可以落戶,但從全國各地落實的情況看,全國各地對城市戶籍準入的限製仍然嚴格。根據全國287個城市對外來人口戶籍限製的具體政策,筆者對全國戶籍製度的開放性進行了排名。由於香港和澳門沒有城鄉戶籍的概念,在排名中分居前兩位。大陸285個城市中,排名前10的城市中除了沈陽、西安外,均為中小城市。特大城市中,北京排在第167位、上海排在第169位、天津排在第178位、廣州排在第180位、深圳排在第179位、重慶排在第85位。戶籍與非戶籍人口之間公平性測量得分最高的大陸城市是四平、宿遷、湖州和鬆原,分值為0.66(香港和澳門為1.0),285個城市平均得分0.2748(表6)。達到及格線的隻有9個城市。

從城市內部不同階層的人群獲得教育、社會保障、就業、醫療、住房、交通等資源和機會的情況來看。我國城市內部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差別也非常大。公平性較好的香港和澳門測量分值為6.2分,內地城市公平性最好的城市是深圳得到4.13分,排名前10的城市是深圳、濟南、廈門、北京、長沙、青島、上海、武漢、廣州和濰坊。公平性最差的是雲南的保山市,分值隻有0.11。排名後10位的城市是保山、百色、吳忠、隴南、武威、定西、中衛、石嘴山、臨汾和蘭州,基本上是西北和西南的邊遠地區城市(表7)。內地285個城市,平均分值是1.36,方差為0.68,說明城市之間差別比較大,達到3.72平均線的大陸城市隻有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