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製改革(3 / 3)

4.3 積極培育民間組織和誌願者參與社區事務和社區管理

要使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的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社區中介組織和誌願組織,為其介入和發展提供平台。我國在社區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在中介組織和誌願者組織這方麵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與現實的需要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數量和質量方麵還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為此,必須積極培育民間組織和誌願者的力量參與城市基層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

4.3.1 政府部門要積極支持非營利組織發展參與城市基層社區建設

隨著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一些原來由政府部門負責的任務下放到社區,而社區並沒有足夠的精力來管理,並且還影響其自治功能的發揮。因此,政府需要轉變管理觀念,大力鼓勵和支持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製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法規,讓非營利組織承擔一些職責,不僅可以緩解政府壓力,促進政府職能轉變,還可以更好的整合社會資源,還原社區的自治功能,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提升服務質量。

4.3.2 充分發揮誌願者參與社區事務和社區管理的作用,培養高質量的社區服務人員是社區建設的重要一環

建立健全招募社區事務和社區管理誌願者的製度,是壯大和規範誌願者隊伍的第一步。隻有招募到符合條件的誌願者才能使誌願活動順利開展。在人員的招募過程中應該拓寬渠道,麵向社會招募愛心人士。為此,多渠道多方式做好社區誌願者招募工作,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在誌願者開展服務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定期的指導和培訓,實行崗前培訓和定期培訓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麵要向誌願者灌輸誌願服務的目標的和宗旨,提高誌願者的內在素質和修養;另一方麵要培養誌願者的工作技巧和實際能力,確保服務效果。

4.3.3 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誌願者的激勵機製,穩定社區服務誌願者隊伍

要想解決社區服務誌願者隊伍穩定問題,必須建立健全必要的激勵機製,使誌願者能夠通過提供服務實現自我價值,更加努力工作。這就需要從多方麵考慮建立激勵機製:物質方麵的激勵機製,如提供一些必要的生活補貼等。精神方麵的激勵機製,如定期組織看電影,出遊等活動,給誌願者發放紀念品,開展評優表彰活動,頒發榮譽證書,節日時對誌願者主動關心祝福,使之有歸屬感和認同感,激發誌願者的工作熱情,提高服務積極性和服務質量。

4.4 注意調整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管理的策略

社會工作者在介入社區管理的時候,需要針對社區的實際情況製定相應的方法策略。社會工作的初期介入,可以以方法介入為主。因為無論是社區服務中心的幹部,還是居委會工作人員,他們習慣運用的是以往行政化的工作方法,加上工作人員的文化素質不高,所以麵對今天社區中出現的新問題、新任務時,經常因為傳統方法無效、低效而產生困擾。為此,社會工作者需要扮演教育者和服務提供者的雙重角色。所謂教育者,主要是教授一些專業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他們準確評估居民的需求,運用專業知識策劃和設計服務方案,協助社區的工作人員執行方案,評估成效,讓其在行動中學習和反思。這些過程所產生的有效性,能夠較好地促成社區工作者對專業社會工作的“另眼相看”,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深入了解專業,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

社會工作的中期介入可以以理念介入為主。專業社會工作的社區工作方法與個案、小組工作的重要區別在於其強烈的社會改革意識,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正義、民主、參與、製度取向、社會責任感等價值取向。社會工作在介入初期注重方法獲得初步認可後,就可以逐漸將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逐漸引入到社區實踐中去。這時社會工作者需要扮演“倡導者”的角色,一方麵幫助社區工作人員理解社區互助行為背後的涵義,以及對“助人者”和“受助者”的積極意義,倡導建立關懷社區;另一方麵,讓他們學會從社會結構和製度的角度分析問題,學會運用民主協商的方式討論問題,帶動他們自我意識、政治意識和社會意識的全麵提升,從觀念層麵接納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的後期介入,可以以吸納專業社會工作者為主。無論方法的介入,理念的介入,都是針對那些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社區工作者的。我國經過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從事社區建設工作,有明確的崗位專業要求。在現行的城市基層社區人才隊伍中,經過係統專業培訓的人員偏少。而經過係統學習過的專業社會工作人員,又學非所用,聘用的部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卻沒有從事社區建設或福利工作,較多的是從事行政工作。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在社區服務中心架構內組建新的社會工作部門,使社工專業人士能夠在新部門的領導下,形成“專業團隊”,既有分工,又有協調與合作,既有行政工作,又有轉換深入第一線的要求,並強調運用“整合社會工作”實務,發揮專業的綜合優勢,滿足社區多元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袁方,等.中國社會結構轉型[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 .

[4] 侯玉蘭,侯亞非.國外社區發展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5] 徐永祥.社區發展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6] 丁茂戰.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體製改革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10).

[7] 費孝通.略談中國的社會學[J].社會學研究,1994,(1).

[8] 王思斌.體製改革中的城市社區建設的理論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2000,(5).

[9] 陳澤水.美國社會化社區管理模式探析與思考[J].江西行政學院院報,2005,(7).

[10] 彭泉滔.社會轉型下的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製研究[D].成都:四川師範大學,2008.

[11] 林秀瑜.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製改革的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8.

責任編輯:張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