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五個功能區
3.3.1 總部型文化產業功能區
太原是山西省會、中部地區中心城市、華北地區重要的節點城市,經濟水平最高,其它產業配套協同能力最強,對全省具有直接的輻射效應,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休閑娛樂、印刷複製、藝術品與工藝美術、動漫遊戲、文博會展等文化產業的區域性、全國性總部基地,成為全省、區域性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集散中心,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引領、輻射和帶動全省文化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3.3.2 佛教與邊塞文化旅遊功能區
以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帶的佛教文化、邊塞文化、古都名城文化、長城關隘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資源為依托,開發宗教文化遊、古城風貌遊、邊塞風情遊等多種旅遊產品。以旅遊市場為重點,延伸開發演藝、影視、娛樂、藝術品與工藝美術、節慶等產業,打造“大旅遊”產業鏈。
3.3.3 晉商創意產業功能區
以中部太原、晉中一帶的晉商文化為依托,以商幫鼻祖感召力吸引全球華人,打造晉商主題的文化旅遊、影視、演藝、休閑娛樂、藝術品與工藝美術、動漫、文博會展、培訓等文化產業,特別是要突出文化與旅遊、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傳統產業融合,提升產業層級。
3.3.4 根祖曆史文化產業功能區
以南部臨汾、運城一帶的根祖文化為依托,加大研究開發和宣傳推廣,首先樹立根祖文化發源地品牌,進而圍繞“尋根尋祖”,開發以文化旅遊與根祖文化產品生產雙輪驅動的曆史文化產業。文化旅遊要圍繞根祖文化做文章,還原曆史場景,挖掘曆史中的現實關注點,注重觀光旅遊與體驗旅遊相結合。根祖文化產品生產重點是將堯舜禹等文化符號嫁接到旅遊紀念品、食品、工藝品等文化產品中,實現文化、品牌附加值提升。
3.3.5 太行文化休閑產業功能區
以東南部陽泉、長治、晉城一帶的關隘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神話傳說等資源為依托,山水養生,,宗教養心,文化養神,運動養性,突出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的融合,打造文化旅遊、演藝、休閑娛樂、節慶等休閑產業,開發快樂經濟。
3.4 多園區
園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保障,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擔負為企業成長提供各種資源的職責。在功能區確定後,可以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在符合產業和市場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發展一批產業型、機構型、博物館型、都市型等不同類型的文化產業園區。
根據作者梳理,可納入省級層麵重點扶持發展的文化產業園區如下,其餘已建、在建、新建的園區應采取合並、整合、優化、撤銷等方式予以改造。
4 結語
山西的實踐、困惑、對策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它資源型城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狀況,其啟示在於,首先,文化產業完全可以成為轉型升級的抓手;其二,在經濟水平、資源條件、觀念意識、管理體製、人才積累等因素短時間內無法快速補齊的情況下,加強對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把優化產業布局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依托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建設文化產業帶,支持中小城市和農村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群,形成區域、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不失為一條破題之道,而“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是其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孫雅靜.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發展道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
[2] 薑雲,吳立新.中國煤炭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及規劃對策[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3.
[3] 朱秀君.衰退產業識別指標選擇及要素退出援助機製的構建[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2):20-24 .
[4] 耿曉娟.淺析山西煤炭產業結構調整[J].科技和產業,2006,(4) .
[5] 江五七,石培華,方磊.旅遊業與資源型產業之間的和諧發展[J].經濟地理,2007,(11).
責任編輯:張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