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資源型省市如何文化轉型(2 / 3)

1.4 扶持文化企業發展,培育活躍的市場主體

在民間資本助推下,一批上規模、有市場競爭力的山西民營文化企業迅速崛起,呈現出集群、集聚的發展態勢。以山西省首批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為例,民營企業占到半數以上,其中不乏宇達集團、皇城相府、廣靈剪紙、嫦娥劇團等全國知名文化企業。

2 山西困惑:文化產業遭遇成長的“瓶頸”

盡管文化產業成為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與山西發展訴求相比,特別是在全球文化產業洗牌重組背景下,由於曆史文化資源較為“同質化”,各地資源整合動力不強,“千城一麵”產業布局明顯,阻礙了山西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產業強省”升級。

2.1 規模“難”做大

2012年山西文化產業(含旅遊業)增加值不到2000億元,僅相當於北京市海澱區的產值,在一個較低發展水平基礎上趕超跨越,無疑難度巨大。

2.2 創新“難”突圍

文化產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在於創新,隻有創造出別人沒有的文化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才能獲得發展。目前山西文化產業創新元素缺乏,例如,出了一個“喬家大院”,“大院”景點蜂擁而起。

2.3 形象“難”改觀

隨著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山西給人傳統印象是汙染、低端,與文化產業綠色、高端的形象較難融入,製約了文化產品跨省際流通。

2.4 文化品牌“難”打造

2012年山西旅遊局組織了十大景區評選,五台山、平遙古城、雲岡石窟、晉祠、洪洞大槐樹、壺口瀑布、雁門關、李家大院、綿山、皇城相府榜上有名。如果將這些文化品牌放在全國、全球的視野來看,真正具有知名度、影響力的恐怕不到三成。

2.5 企業“難”培育

目前山西文化市場發育不健全,產業環境發展滯後,僅有產值超億元文化企業20多家,產值500萬元以上文化企業700多家,大部分中小企業生存空間小。

2.6 專業人才隊伍“難”培育

山西現有大專院校人才培養體係主要是服務於傳統經濟,文化產業相關的職業教育也較為落後,特別缺乏善創意、懂技術、通經營的高層人才。

3 山西突破:文化轉型關鍵在文化產業功能區布局優化

產業功能區是區域內部某種新興或強勢產業集聚發展、規模擴大在空間地域的表現,是自身資源環境條件、經濟社會基礎所決定的,也是更高層級的區域所賦予的。各地因為核心功能不同,區域發展模式自然會有差異,而通過分工協作,實現攜手並進。綜合考慮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資源、主導產業選擇、產業關聯度、市場潛在需求、新型城鎮化等因素,山西文化產業功能區可布局為“一軸一帶五功能區多園區”。

3.1 一軸—京津冀配套協作軸

山西東與河北省北部為鄰,屬於京津冀經濟區輻射區域。隨著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改善,與北京的交通距離僅有數小時。太原、忻州、大同作為京津冀經濟區的配套協作輻射區,承接發展與京津冀文化產業鏈相配套、延伸的影視、演藝、休閑娛樂、印刷、工藝美術、動漫遊戲、會展等文化產業,特別是為北京供給滿足全球市場的文化產品進行生產環節配套,並快速形成技術、人才、資金儲備。

3.2 一帶—延黃河文化休閑產業帶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具有天然的全球文化認同,是最具價值的文化資源,為流經城市及中華民族共享。以山西黃河百裏風情線為紐帶,以沿黃一帶的古渡文化、古鎮文化、名樓文化、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等資源為依托,按照黃河風情線、黃河景觀帶、黃河文化長廊“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思路,在黃河兩岸規劃建設一批反映黃河文化內涵的主題公園、標誌性建築、專題博物館和大型文化產業實體,把沿黃河文化休閑產業帶打造成全國唯一以黃河為軸心的文化產業帶,形成“山上走、兩岸看、水中遊”的全方位多視角文化休閑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