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資源型省市如何文化轉型(1 / 3)

資源型省市如何文化轉型

城鎮化研究

作者:劉洋

摘要:因資源而興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資源枯竭而亡,如何轉型成為資源型城市必須麵對的難題。以山西為例,介紹了山西如何破解文化發展難題、策劃重大文化項目、創新文化體製機製、形成特色文化產業格局等方麵的實踐,總結了山西文化產業麵臨的諸多瓶頸,提出了文化產業功能區布局優化思路,最後提出文化產業主導的文化轉型完全可以成為資源型省市轉型升級的抓手,“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是關鍵。

關鍵詞:資源型省市;文化轉型;山西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0-23(4)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趨勢。我國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興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資源枯竭而亡,其命運不外乎“春蠶型”和“蝌蚪型”。“春蠶型”城市就像春蠶作繭、絲盡而亡,整體沉淪。“蝌蚪型”城市則像蝌蚪跳上岸,蛻變成“青蛙”,擺脫對資源的依賴,大力培養接續產業,推動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全方位轉型,即使資源枯竭,城市也可持續發展。

山西是我國典型的資源型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但由於過分依賴煤炭等資源開發,發展方式粗放,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浪費嚴重、生產事故頻發等一係列問題。近年來,山西加快了資源型經濟轉型,2010年國務院批複成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2年國務院批複《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2013年6月,文化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簽署《文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共同推進文化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破解文化發展難題、策劃重大文化項目、創新文化體製機製、形成特色文化產業格局上尋求文化轉型。

1 山西實踐:從昔日的“挖煤”到如今的“挖文化”

山西是文化資源大省,擁有晉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佛教與邊塞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地上文物居全國首位,不僅是華夏文明的源頭,而且是多元文化彙集的窗口,民間、民俗、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省委書記袁純清多次提出:“要像做好煤炭資源的延伸一樣,做好文化這篇大文章。”山西的11座資源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不約而同選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一定程度改變了“礦業興則城市興,礦業竭則城市衰”的命運。2012年,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聯合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山西的文化產業驅動力指數排位第二。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山西轉型發展最具前景的“潛力股”和新亮點。

1.1 推進文化體製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山西全省130個市縣全部成立文廣新局,文化行政體製改革全麵完成。積極協調成立山西省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工作全部到位。按照“分類改革,區別對待,整體部署,有序推進”的要求,山西省演藝集團掛牌成立,全省163個國有文藝演出院團全部完成改製。完善內部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三項製度,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製改革取得進展。

1.2 突出藝術精品創作,全國影響力顯現

《千手觀音》成為國家大劇院的開年大戲;《粉墨春秋》在北京首演,獲得空前的轟動效應;《解放》獲得“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大紅燈籠》獲“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立秋》演出600場,《一把酸棗》演出860場,《解放》演出260場,票房收入突破5800萬元……這些藝術產品的不斷湧現,標誌著山西藝術精品創作迎來了新的高峰期、高產期。

1.3 文化與旅遊、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一是文化與旅遊融合。山西省文化廳、省旅遊局在意大利羅馬舉辦“中國文化旅遊推介會”,“一市一景區一文藝團體一台演藝劇(節)目”項目被確定為文化旅遊重大標杆建設項目。二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動漫遊戲、數字電影、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崛起,例如太原高新區動漫遊戲產業基地研發的全息影像技術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太鋼不鏽新型創意產品成為文化科技融合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