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PC保護屏推銷員王亮在與客戶談判時,靈機一動想了一個好辦法(右腦開始發揮作用):用一根棍子的彎曲度來解釋電腦對人體造成的危害程度,結果這種形象化的語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客戶向王亮購買了一批PC保護屏。
由此可見,作為推銷員,你對產品和交易條件的介紹,內容必須簡單明了,表達方式必須直截了當,否則就可能會產生溝通障礙。案例中的王亮就是在談判中及時發揮了右腦的優勢,通過把那些難懂的術語形象化,讓客戶充分理解後成功簽單的。
案例75“今天天氣很熱,請允許我脫掉外衣,好嗎”
——利用環境的特點,以右腦應對左腦成功簽單
彼得是一名空調設備的推銷員,但是在空調設備安裝剛興起的時候,由於當時空調售價相當高,因此,很少有人問起。要是出去銷售空調,那更是難上加難。
彼得想銷售一套可供30層辦公大樓用的中央空調設備,他進行了很多努力,與公司董事會來回周旋了很長時間,但仍然沒有結果。一天,該公司董事會通知彼得,要他到董事會上向全體董事介紹這套空調係統的詳細情況,最終由董事會討論和決定。在此之前,彼得已向他們介紹過多次。這天,在董事會上,他強打精神,把以前講過很多次的話題又重複了一遍。但在場的董事長反應十分冷淡,提出了一連串問題刁難他,使他疲於應付。
麵對這種情景,彼得口幹舌燥,心急如焚,眼看著幾個月來的辛苦和努力將要付諸東流,他逐漸變得焦慮起來。
在董事們討論的時候,他環視了一下房間,突然眼睛一亮,心生一計。在隨後的董事們提問的階段,他沒有直接回答董事的問題,而是很自然地換了一個話題,說:“今天天氣很熱,請允許我脫掉外衣,好嗎?”說著掏出手帕,認真地擦著腦門上的汗珠,這個動作馬上引起了在場的全體董事的條件反射,他們頓時覺得悶熱難熬,一個接一個地脫下外衣,不停地用手帕擦臉,有的抱怨說:“怎麼搞的?天氣這麼熱,這房子還不安上空調,悶死人啦!”這時,彼得心裏暗暗高興,覺得時機已到,接著說:
“各位董事,我想貴公司是不想看到來公司洽談業務的顧客熱成像我這個樣子的,是嗎?如果貴公司安裝了空調,它可以為來貴公司洽談業務的顧客帶來一個舒適愉快的感覺,以便成交更多的業務,假如貴公司所有的員工都因為沒有空調而感覺天氣悶熱,穿著不整齊,影響公司的形象,使顧客對貴公司產生不好的感覺,您說這樣合適嗎?”
聽完彼得的這番話,董事們連連點頭,董事長也覺得有道理,最後,這筆大生意終於拍板成交。
案例分析
成功的推銷員要善於利用周圍的環境,利用得當,會對推銷成功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
案例中,空調推銷員彼得為拿下一座30層辦公大樓的中央空調設備的項目進行了很多努力,可依然沒有結果。在一次洽談會上,彼得又向董事們介紹了這套空調係統的詳細情況,並回答了董事長一連串刁鑽的問題,這種情景讓他意識到簽單無望了,這個過程中,推銷員左腦雖進行了詳細的計劃與準備,但客戶也正在使用左腦進行理性思考,左腦對左腦,推銷員顯然處於劣勢。要想成功簽單,推銷員必須改變策略。
焦急讓彼得倍感燥熱,當他環視房間時,突然來了靈感:“今天天氣很熱,請允許我脫掉外衣,好嗎?”這句話轉移了話題,同時讓客戶的右腦感知到天氣確實很熱,使客戶的思維從剛才的理性逐漸轉移到右腦的感性。達到這個目的後,接下來彼得一番有理有據地分析讓客戶覺得確實如此,於是在右腦的作用下做出了購買的決策。
在這個案例中,起關鍵作用的顯然是彼得及時抓住了所處環境的特點,發揮了自己右腦的優勢,恰到好處地利用了環境提供給他的條件,采用了與周圍環境極適應的語言表達方式,化被動為主動,達到了目的。
案例76“最後一幅畫能與三幅畫賣一樣的價錢嗎”
——以退為進,右腦靈活機智讓談判對手“束手就擒”
一位商人帶著三幅名家畫作到美國出售,恰好被一位美國畫商看中,這位美國人自以為很聰明,他認定:既然這三幅畫都是珍品,必有收藏價值,假如買下這三幅畫,經過一段時期的收藏肯定會漲價,那時自己一定會發一筆大財。於是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買下這些名家名作。
主意打定,美國畫商就問商人:“先生,你的畫不錯,請問多少錢一幅?”
“你是隻買一幅呢,還是三幅都買?”商人不答反問。
“三幅都買怎麼講?隻買一幅又怎麼講?”美國人開始算計了。他的如意算盤是先和商人敲定一幅畫的價格,然後,再和盤托出,把其他兩幅一同買下,肯定能便宜點,多買少算嘛。
商人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隻是臉上露出為難的表情。美國人沉不住氣了,說:“你開個價,三幅一共要多少錢?”
這位商人是—位地地道道的商業精,他知道自己畫的價值,而且他還了解到,美國人有個習慣,喜歡收藏古董名畫,他要是看上,是不會輕易放棄的,肯定出高價買下。並且他從這個美國人的眼神中看出,他已經看上了自己的畫了,於是他的心中就有底兒了。
於是漫不經心地回答說:“先生,如果你真想買的話,我就便宜點全賣給你了,每幅3萬美元,怎麼樣?”
這個畫商也不是商場上的平庸之輩,他一美元也不想多出,便和商人還起價來,一時間談判陷入了僵局。
忽然,商人怒氣衝衝地拿起一幅畫就往外走,二話不說就把畫燒了。美國畫商看著一幅畫被燒非常心痛。他問商人剩下的兩幅畫賣多少錢。
想不到商人這回要價口氣更是強硬,聲明少於9萬美元不賣。少了一幅畫,還要9萬美元,美國商人覺得太委屈,便要求降低價錢。
但商人不理會這一套,又怒氣衝衝地拿起一幅畫燒掉了。
這一回畫商大驚失色,隻好乞求猶太商人不要把最後一幅畫燒掉,因為自己實在太愛這幅畫了。接著,他又問這最後一幅畫多少錢。
想不到商人張口竟要12萬美元。商人接著說:“如今,隻剩下一幅了,這可以說是絕世之寶,它的價值已大大超過了三幅畫都在的時候。因此,現在我告訴你,如果你真想要買這幅畫,最低得出價12萬美元。”
畫商一臉苦相,沒辦法,最後隻好成交。
案例分析
以退為進是談判桌上常用的一個製勝策略和技巧,是指當推銷員嚐試推銷被拒絕之後,與其勉強且直接反駁客戶的問題,不如先轉移當時的話題,讓客戶認為你不會再繼續說服他購買,等到氣氛稍有改變之後,再繼續嚐試促成。應用這個策略就需要推銷員具備察言觀色和靈活機智的右腦能力。
就像這個案例中的那位賣畫的商人,他憑借對美國人習慣的了解和對這個美國人表情的觀察,知道對方已經有了購買欲望。商人做出這個判斷,一方麵依靠的是其左腦掌握的情況,收集到的信息,另一方麵依靠的是其善於察言觀色的右腦能力。
得出這個結論後,商人知道自己在這場談判中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在談判陷入僵局後,他機智地利用了美國人愛畫的心理,連燒兩幅畫(優秀的右腦能力),並且抬高了原來的價格,最終迫使美國人高價成交,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以退為進的策略,並且是“退一步,進兩步”,於是他取得了談判的勝利。
可見,在談判過程中,“以退為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推銷員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不妨向那位商人學習,積極發揮自己的右腦優勢,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讓談判對手“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