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銷售中,虛擬未來事件其實是在向顧客賣自己的“構想”,通過推銷員的描繪,讓顧客感知未來的情形,從而達到銷售的目的,這就需要推銷員具備高超的左右腦思維水平。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燈泡廠的董事長就是通過虛擬了一個未來事件才取得談判的勝利的。
在談判剛開始時,董事長一句“拜托各位以一流產品的價格來向本公司購買”, 這句話引起了各代理商的好奇心,這正是董事長的目的所在,接下來,董事長就充分發揮了自己左右腦的優勢,一步步推進自己的計劃。
首先,他先分析了燈泡製造業的現狀(左腦理性思考),然後又把行業競爭比喻成拳擊比賽,把一流的廠家比喻成拳王阿裏(比喻來自左腦的策劃,但真實意圖是影響聽者的右腦思維,獲得信任和建立專家印象),在代理商們同意了董事長的看法,並表示“目前並沒有另外一個阿裏”時(客戶原來左腦的思路已經被巧妙地、不知不覺地轉移到了右腦上),董事長抓住了時機:“另外一個阿裏就由我來充當好了。”這時,董事長的思維又從右腦回到了左腦,這是真正左右腦博弈高手的表現。
當董事長有理有據地分析和設想了當燈泡市場上出現“兩個阿裏”而最終受益的將是各代理商後,徹底征服了代理商(左腦邏輯思維能力的魅力),因此他得到了更大的訂單。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董事長的智慧,讚歎左右腦銷售博弈的精彩。其實,隻要掌握了左右腦銷售的精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像這位董事長一樣的銷售高手。
案例73“您能不能在另一部分機上也聽聽”
——讓事實說話,全腦出擊扭轉談判局麵
格林推銷保險許多年了,一次,為了拿下一家廣告設計公司的保險業務,他連續工作了很多天,終於有一天,該公司總裁決定約他去見一麵,以決定保險的事。
這是樁大生意,競爭也非常激烈。除總裁之外,參加見麵的還有他們公司的其他四個人。格林一落座,就預感到這樁生意可能有變。事實證明格林的預感沒錯。
總裁:“格林先生,我沒有什麼好消息給你,我們經過仔細研究,決定把這筆保險業務給別人了。”
格林:“您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總裁:“因為雖然他的計劃和你的相差無幾,可是價格卻低得多。”
格林:“我能看看具體的數據嗎?”
總裁:“那樣對其他人就太不公平了。”
格林:“別人也看了我的計劃書?”
總裁:“嗯……不過我隻是想讓他在計劃中給出具體數據。”
總裁:“你們怎麼認為?”
助手:“我們做的有什麼不對嗎?”
總裁把別人的計劃遞給格林,他一看立即就發現這份計劃有問題,把投保人的收益誇大了,這完全是一種誤導。
格林:“我能用您的電話嗎?”
總裁:“(略有些吃驚)請便。”
格林:“您能不能在另一部分機上也聽聽,總裁先生。”
總裁:“可以。”
很快格林就接通了提供不精確數據的保險推銷員所屬分公司的經理的電話。
格林:“你好,我是弗蘭克?格林,我想向您核實一些數據,您手邊有《獲得收益手冊》嗎?”
經理:“我有,請問吧。”
格林:“請查一下新修改的人壽險46歲投保人的收益。”
經理向格林提供了收益數據,格林把數據和手中的那份計劃作了對比。46歲正好是總裁先生的年齡。
格林:“第一階段的收益是多少?”
經理把查到的準確數據告訴了他。
格林:“請告訴我第一個20年的收益數據。”
經理:“我沒法向你提供,因為我們公司沒有劃定這一段的收益數據。”
格林:“為什麼?”
經理:“這是一種新的人壽保險合同,保險公司不知道那些投保人以往的情況。”
格林:“你們不能核算一下嗎?”
經理:“我們沒法預測未來的情況,而且法律上也不允許對未來的收益作預測。”
但是,格林手中的那份計劃書卻極大方地核算出了未來20年的收益。
格林:“謝謝,希望很快能在生意上與您合作。”
掛斷電話後,總裁一言不發。格林平靜地坐在那裏看著他。他抬起頭,看看格林,看看他的助手們,說:“好啊,這就是事情的本來麵目。”
毫無疑問,生意是格林的了。
案例分析
的確,在談判中,采用“讓事實說話”的辯論術通常能起到扭轉談判局麵的作用。在這個案例中,保險推銷員格林就是采用這一策略取得談判勝利的。
對格林來說,廣告設計公司的保險業務是一樁大生意,為此雙方見了幾次麵,本以為這個單可以拿到手,沒想到在最後一次會麵時卻出現了意外,被告知這筆業務已經給了別人。這讓格林非常吃驚,但他不愧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推銷員,他很快鎮靜了下來,並要求對方給他看看競爭對手的計劃書。從這裏可以看出格林出色的右腦處境判斷能力和快速決定能力。
當他看到競爭對手的具體數據時,馬上意識到這份計劃有誤導的地方,它把投保人的收益誇大了(體現了左腦的知識性和專業性),在左腦準確地分析判斷之後,格林想好了對策:“我能用您的電話嗎”,接著又說:“您能不能在另一部分機上也聽聽?”這個做法充分體現了格林的機智(右腦能力的體現)。通話結束後,真相大白,格林得到了這筆生意。
在與客戶的談判中,總會有意外情況發生,這正是考驗推銷員右腦能力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在自己的左腦理性思考的基礎上,發揮自己右腦的機智,就一定會扭轉局麵,成功簽單。
案例74“這根棍子隻能彎到這個程度”
——使用形象化語言,右腦策略破解銷售難題
王亮是某PC保護屏的推銷員。在推銷這一產品時會用到很多專業的詞語,客戶很難理解,所以小王就把那些難懂的術語形象化,讓自己的客戶能夠很好地理解。
有一次,王亮的公司想把這一產品推銷給當地的一家企業。但經過數次的公關說服,都沒能打動這家企業的董事們。
突然,王亮靈機一動,想到以表演的方式代替口頭遊說。他站在董事會前,把一根棍子放在麵前,兩手捏緊棍子的兩端,使它微微彎折,說道:
“各位先生,這根棍子隻能彎到這個程度。”(說完這句話,他把棍子恢複原狀)
“所以,如果我用力過度,這根棍子就會被毀壞,不能再恢複原狀。”(他用力彎曲棍子,超過棍子的彈性度,於是它的中央出現折痕,再也不能恢複本來筆直的形狀)
“它就像人們的視力隻能承受到某個程度的壓力,如果超過這個程度,視力就難恢複了。相信貴公司的領導和員工們會經常接觸到電腦,並且時間肯定也比較長,那麼電腦對身體的傷害就不言而喻了。而我們的產品不但能夠抵禦電腦的各種輻射,還能夠緩解視力疲勞。”
結果,該公司董事會籌足資金,向王亮購買了一批PC保護屏。
案例分析
用客戶聽得懂的語言介紹產品,這是最簡單的常識。如果客戶不能理解該信息的內容,那麼這個信息便產生不了它預期的效果。客戶能理解產品對他的意義,卻不一定了解一些專門術語。所以推銷員應該用一般人能理解的用語,簡明扼要地加以說明,並且陳述你的產品所能給他提供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