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虎難下的困局(1 / 3)

騎虎難下的困局

晉成帝時,大將蘇峻起兵反叛,攻陷了京師建康(今南京)。溫嶠四處奔波,終於組成了聯軍抵抗蘇峻。由於叛軍勢大,征西大將軍陶侃一直猶豫不定,聯盟幾近瓦解。危急之中,溫嶠來見陶侃,對他說:“當前的形勢,絕沒有別的可能性, 就像騎在老虎身上一樣,中途怎麼可以下得來呢?隻有把它打死了才是唯一出路。”陶侃被說服了,聯軍克服困難,最終打敗了叛軍。

我們經常碰到的一類博弈是,行動者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這樣的博弈被稱為騎虎難下。

20世紀80年代,裏根在擔任總統時準備啟動“星球大戰”計劃,此舉意味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武器競賽將進一步升級。美蘇之間的武器競賽就相當於拍賣中輪番出價,雙方均不斷出更高的價。如果一方沒有出更高的價錢,退了下來,即沒有繼續競賽下去,就意味著它在軍備上的投入就沒有效果,而對方將贏得整個局麵。但如果繼續競賽下去,一旦支撐不住,損失將更大。蘇聯將整個力量放在軍備競賽上,而民用建設無法跟上,國力不濟,最終敗下陣來。

博弈論專家將騎虎難下博弈稱為協和謬誤,協和謬誤的由來是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和法國政府聯合投資開發大型超音速客機,即協和飛機。這種飛機機身大、設計豪華並且速度快。但是,英法政府發現:繼續投資開發這樣的機型,花費會急劇增加,但是這樣的設計定位能否適應市場還不知道,而停止研製將使以前的投資付諸東流。隨著研製工作的深入,他們更是無法做出停止研製工作的決定。協和飛機最終研製成功,但因飛機自身存在的缺陷(如油耗大、噪音大、汙染嚴重等),最終被市場淘汰,英法政府為此蒙受很大的損失。在這個研製過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棄飛機的研發工作,會使損失減少,但他們沒能做到。

一旦發現了騎虎難下的困局,及時從虎背上跳下來,受一些小損失總比大損失好。

後悔是錯上加錯

一旦進入拍賣陷阱,及早退出是明智之舉,然而當局者往往很難做到,這是因為當局者迷,最終往往是繼續錯下去。

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尋求自己的前途。動身前,他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聽說本族有位後輩要外出踏上人生的征途,就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後對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隻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供你半生受用。”

幾十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回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族長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他拆開信封,裏麵赫然又是三個大字:不要悔。

這個睿智的族長告訴我們,既然已經錯了,就不要一味地懊悔,在錯誤中不可自拔,而必須要有“不悔”的勇氣與智慧,放棄那些已經無可挽回的東西。想做出這樣的決定,需要轉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考慮在沒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較低的情況下如何決策,是一個很有效的藥方。譬如,你以每股10元買進一隻股票,但現在的價格是每股7元,你應該拋售嗎?做這個決策時,你要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以每股6元或者每股4元買入這隻股票的,我會如何決策呢?如果打算賣掉,證明你對這隻股票的前景並不看好,所以最好還是拋了它。如果你看好這隻股票的前景,現在就不應把它出手。在一些大的項目上麵,決策者也應該動用這種思維方式。

一位母親讓孩子拿著一個大碗去買醬油。孩子來到商店,付給賣醬油的人兩角錢,醬油裝滿了碗,可是醬油提子裏還剩了一些。賣醬油的人問:“孩子,剩下的這一點醬油往哪兒倒?”“請您往碗底倒吧!”說著,他把裝滿醬油的碗倒過來,用碗底裝回剩下的醬油。碗裏的醬油全灑在了地上,可他全然不知,捧著碗底的那一點醬油回家了。

他端著一碗底的醬油回到家裏,母親問道:“孩子,兩角錢就買這麼點醬油嗎?”他很得意地說:“碗裏裝不下,我把剩下的裝碗底了。你著什麼急呀,這麵還有呢!”說著,孩子把碗翻過來,碗底的那一點醬油也灑光了。

當醬油已經灑掉了,無法挽回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認賠服輸,抑製住把碗再翻過來的衝動。因為這種衝動,有可能把剩在碗底的那一點醬油也灑了。

實際上,很多人都在扮演那個故事的孩子,自作聰明地企圖把碗的全部空間都用上,期望可以把醬油全部拿回家,最後卻因小失大,捧回家的是一個空著的碗,而碗裏麵醬油已灑光了。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即使聖賢如孔子,也還是犯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錯誤。做錯了以後應該如何麵對,直接關係到為錯誤付出的代價。一旦做錯了一件事,這件事也就算結束了。我們在檢討之後,就必須全力以赴地做下一件事。

為了平衡,我們既不要被太多的選擇所困擾,也不要為那些做過和沒有做過的事情而難過。從我們當下所做的事、當下所在的地方尋找成功,端住自己的碗,不要試圖去看另一麵。

公共利益麵前,能撈者多撈釀惡果:哈定博弈定律

一群牧民在一塊公共草場放牧。有一個牧民想多養一頭牛,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收益大於其購養成本,是有利潤可圖的。雖然他明知草場上牛的數量已經太多,再增加牛的數目,將使草場的質量下降。但對於單個牧民來說,他增加一頭牛是有利的,因為草場退化的代價可以由大家負擔。於是他增加了一頭牛,公地悲劇上演了。慢慢的,其他的牧民都認識到了這一點,都增加了一頭牛。結果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牧草不能滿足牛的需要,所有牧民的牛都慢慢餓死了。

公地悲劇最初由英國留學生哈定於1968年提出,又稱哈定悲劇。哈定說:“在共享公有物的社會中,每個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這就是悲劇的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範圍內無節製地使用公有物的製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會當中,每個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給所有人帶來了毀滅。”

對公共物品而言,你不從中獲得收益,他人也會從中獲得收益,最後損失的是大家的利益。人們隻期望從公共物品中撈取收益,沒有人會關心公共物品本身的結果。

揭開“大象瀕臨滅絕”的人性學麵紗

為了對付偷獵,肯尼亞、坦桑尼亞和烏幹達等國嚴厲打擊獵殺大象並出售象牙的行為。偷獵行為屢禁不止,大象的數量在不斷減少。

而另一些國家,如博茨瓦納、南非、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則采取另外的方式。他們允許人們捕殺大象,但隻能捕殺作為自己財產的大象,這樣一來大象便成為私人物品。結果在這些國家,大象的數量開始增加,在南非甚至出現了大象猛增的情況。

大象之所以被獵殺,是因為象牙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但並不是所有具有商業價值的動物都麵臨著這種威脅,比如黃牛。作為有價值的食物來源的黃牛,沒有人會擔心它滅絕。這是因為人們在對牛肉大量需求的同時,還大量飼養黃牛,從而保證了這種動物的繁衍延續。

因為大象是公共資源,而黃牛是私人產品。大象遍布在非洲的熱帶草原中,不屬於任何人,每個偷獵者都會盡可能多地獵殺它們,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偷獵者人數眾多,每個偷獵者都想獲得別人沒有的利益,大象被瘋狂地獵殺。黃牛是私人的,每個養牛人為了賺錢都會維持自己牛群的數量。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非洲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行南非等國的法律製度,將大象私有化。在這樣的製度下,大象得到了有效保護。

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物可以得到物主的保護,即使物主本身很弱小也不要緊,社會和法律會為物主提供產權保護。有了產權的保護,社會的秩序就可以建立起來。

哈定認為,像公共草地、人口過度增長、武器競賽這樣的困境“沒有技術的解決途徑”。所謂技術解決途徑,是指“僅在自然科學中的技術的變化,而很少要求或不要求人類價值或道德觀念的轉變”。既然不能依靠農業科技避免草原荒漠化的厄運,那就必須通過一些製度安排來保證。對公共資源悲劇的防止有兩種辦法:一是製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無論這種權力機構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私人對公共地的擁有即處置便是在使用權力;第二種便是道德約束,道德約束與非中心化的獎懲聯係在一起。

在實際中也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當悲劇未發生時,如果建立起一套價值觀或者一個中心化的權力機構,這種權力機構可以通過成本控製數量或采取其他辦法控製數量。

印第安納大學政治科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與她的拍檔和學生們,實施了一係列研究,試圖克服公共財產悲劇困境,即從整體利益角度使用並保護公共財產資源,避免過度開發和快速損耗。他們研究了某些成功或不成功的做法,並得到了達成合作的某些前提條件。

第一,必須有清晰的規則界定誰是博弈參與者群體中的一員——那些擁有資源使用權的人。界定的標準通常是地域或住所,也可以以種族或技能為基礎,成員資格也可以通過拍賣或支付報名費獲得。

第二,必須有清晰的規則界定所允許和所禁止的行為。這些規則包括對使用時間(狩獵/漁業開放及禁止的季節、可種植的作物種類、特定年份休耕的要求)、地點(近海捕撈的固定位置或指定輪作)、技術(漁網大小),以及資源量或份額(允許每個人從森林砍伐並拿走的木材量)的限製。

第三,對違反上述規則的懲罰機製必須明確,並讓各方了解。對違反規則者的製裁,可以是口頭警告或者社會排斥、罰款、剝奪未來權利,以及在極端情況下的監禁。每種懲罰的嚴厲性還可以適當調整。

第四,必須建立一個察覺欺騙的有效機製。如果有人欺騙了, 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及時覺察到欺騙和謊言。可設計一個優良的製度,警覺各種違款行為的可能性。

第五,奧斯特羅姆給出了忠告:“困境永遠不會徹底消失,即使在最佳的運作機製中……監督和製裁無論怎樣也不能將誘惑降低至零。不要隻想著如何克服或征服公地悲劇,有效的管理機製比什麼都管用。”

路燈為什麼隻能由政府建設

哈定認為產權私有化是解決草地悲劇的重要手段,但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一私了之,政府還是必須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供人們免費使用。

早期的英國,燈塔設施的建造與管理是由私人提供的。由於海上航行經常出事故,為了滿足航海者對燈塔服務的需要,一些臨海人家自己出錢建了燈塔,然後根據過往船隻的大小和次數向船隻收費,以此作為維護燈塔日常開展的費用,並從中獲取一定的利潤。

經營一段時間後,燈塔的建造者逐漸發現,過往的船隻總是想方設法逃避繳費。他們或者繞過燈塔行駛,或者以自己熟悉海路為名幹脆就拒絕繳費。建造者們隻能增雇人手加強管理,但他們又沒有執法權,就是真碰上不交費的人,他們也無可奈何。而且,增雇人手也加大了建造者們的成本,慢慢的,他們就變得入不敷出了,於是,私人建造的燈塔越來越少。

可是,海上航行必須需要燈塔的指引,那麼,燈塔就隻能由政府出麵來建造。過往的船隻從此不用再向政府交費,可以免費使用燈塔資源。

這個故事說明,並不是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可由私人提供。政府和其他公共組織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要向民眾提供私人不願意提供的產品或服務。

通常而言,純公共物品都需要政府提供,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國防。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什麼比國家安全更重要。但國防作為一種經濟品,與麵包等私人物品完全不一樣。10塊麵包可以按人頭分為許多份,而且一個人吃過的麵包另一個人就不可能再吃。國防一旦有人提供,就會對所有人產生平等的影響。無論是和平主義者還是好戰分子,無論是老人還是青年,無論是目不識丁者還是飽學之士,都會享受到同樣質量的國防服務。

公共品問題一定要有人協調和管理,這就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國防公安、基礎設施、科教文衛等。政府責無旁貸地要用來自納稅人的錢,把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和國防公安等屬於大家的事情做好。

劣幣驅逐良幣:格雷欣定律

格雷欣是英國著名的金融家、慈善家,皇家證券交易所及格雷欣學院的創建者,由於他對貨幣與交易方麵的事宜了如指掌,因此成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改革貨幣製度的顧問。

格雷欣發現了一個現象,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理論價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貨幣,即“良幣”,必然退出流通——它們被收藏、熔化或被輸出國外;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即“劣幣”,則充斥市場。人們將這一現象稱為格雷欣法則,亦稱為劣幣驅逐良幣規律。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大部分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錢包內既有新錢又有舊錢時,大多數的人都願花舊錢買東西而留下新錢。道理非常簡單,就是出於對新錢的偏好,這種偏好就是格雷欣法則的原型。

二手車市場的瓦解

檸檬原產生於印度西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早先那裏的人們是不吃檸檬的,人們欣賞的是檸檬樹的美麗。後來歐洲人到了印度,被檸檬的香氣所吸引,他們把檸檬傳遍了整個世界。但檸檬畢竟甜味不足,於是英國人就用檸檬來比喻性能和品質都比較差的低等商品,後來,經濟學家更進一步,將交易低的商品和市場稱為“檸檬市場”。

有一個二手車市場,裏麵的車雖然表麵上看起來都差不多,但質量有很大差別。賣主對自己的車了解得很清楚,但買主沒法知道。假設汽車的質量由好到壞分布比較均勻,質量最好的車價格為50萬元,買方會願意出多少錢買一輛他不清楚質量好壞的車呢?最正常的出價是25萬元。如此一來,價格在25萬元以上的好車的主人將不再在這個市場上出售他的車。當買車的人發現有一半的車退出市場後,他們就會判斷剩下的都是中等質量以下的車,於是,買方的出價就會降到15萬,車主對此的反應是再次將質量高於15萬元的車退出市場。以此類推,市場上好車的數量越來越少,最終導致這個二手車市場的瓦解。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檸檬市場”。購買二手車的人不知道市場上所有車的優劣,而賣主知道所有車的底細。賣主為了能夠賣個好價錢,賣出更多的車,肯定會隱瞞有關車的性能、運行信息等。

檸檬市場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

“檸檬市場”上所出現的這種逆向選擇現象對經濟是十分有害的。高質量的產品供給者和高質量產品的需求者無法進行交易,雙方效用都受到損害;產品供給者提供的高價值產品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需求者以預期價格獲得的卻是較低質量的產品;生產低質量產品的企業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迫使生產高質量產品的企業瀕臨停產或者降低產品質量,與之同流合汙。

從某種程度上說,“逆向選擇”的環境之所以能夠形成,就是監管者失職、默許乃至放任的結果。因此,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疏通買賣雙方之間的信息渠道,使雙方誠信交易;同時,必須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維持正常的市場秩序。

人才的逆向選擇

《史記》有傳,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與泰國抗衡。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盟,但不被重視,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楚王聽人讒言,屈原亦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空有一身才華,不為當政者重視,最終才無用武之地,後人將“懷才不遇”作為屈原一生命運的最好注解。

我們的周圍總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有著令人羨慕的天賦與才華,卻總是在碌碌無為的工作中焦灼不安;他們空有滿腹經綸,隻能無奈於“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論能力,他們是佼佼者,個中翹楚;他們是人們常說的千裏馬,卻又不得不接受懷才不遇的事實。

為什麼有才華的人常常被閑置,偏偏那些毫無能力的小人在博弈時反而容易得誌?其實也很簡單,沒有人不喜歡被人恭維。高處不勝寒,位置高高在上的人也希望有“朋友”,所以,清高的“才子”當然比不過前前後後端茶倒水的“小人”了。

這就是職場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職場博弈中,春風得意的往往是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而真正的有識之士,卻吃力不討好,甚至遭遇被“劣幣”排擠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