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生氣其實就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的行為。壞事情發生了,我們的情緒受到了影響,再生氣也於事無補,這不是拿別人的過錯糟踐自己嗎?
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何苦要生氣?氣便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若你不去看它,它便會消散了。
生氣大都為他人、他事而發,錯誤並不在自身。讓你生氣的人已經走得老遠了,你還為他生氣。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蠢行。我們要用每一次的不如意激勵自己邁向成功,而不是用負麵的情緒折磨自己。
張三人緣極好,從沒跟別人生過氣。李四感到很好奇,就問他:“你怎麼從來不生氣?”張三說:“我也是正常的人,怎麼可能不生氣呢?隻不過我不表現出來罷了。”
李四說:“那還不把人憋死。”
張三說:“我住的地方後麵有一片樹林,當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發脾氣時,我就會跑到樹林裏,狠狠地用手掌打樹幹,等手打疼了,我的不快、怨氣也就沒了!”
張三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味地壓抑怒氣不能解決問題,但也不隨便發泄。隻好自己想辦法疏解自己的精神壓力了。
想發泄鬱積在心中的怒氣,除了要有一定的方法外,還要有健康、樂觀的心態。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有其有利的一麵,也有其不利的一麵,隻要我們能正確看待,我們所遭遇的一切不幸也就算不上什麼了。
明人陸紹珩說,一個人生活在世上,要敢於“放開眼”,而不向人間“浪皺眉”。“放開眼”和“浪皺眉”就是對人生兩麵的選擇。選擇正麵,就能樂觀自信地舒展眉頭,麵對一切;選擇背麵,就隻能是眉頭緊鎖,鬱鬱寡歡。
“小宇宙”總在危機來臨時爆發:鯰魚博弈定律
古時候漁民出海捕魚捉沙丁魚,因為船小,回到岸邊時,沙丁魚幾乎死光了。但是,有一個漁民,他捕的魚每次回來都是活蹦亂跳的。他的魚賣的價錢也因此高過別人一倍。沒過幾年,這個漁民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富翁。
直到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魚了,這個漁民才把這個秘密告訴他的兒子:在放沙丁魚的船艙裏,放進一條鯰魚。為了對付鯰魚的攻擊,沙丁魚始終處在戰鬥的狀態中,沙丁魚求生的本能被充分調動起來,所以就活了下來。
漁民還告訴兒子,沙丁魚死的原因是它們知道被捕住了,等待它們的隻有死路一條,生的希望就破滅了,所以在船艙裏過不了多久就死掉了。
這種博弈智慧被稱之為“鯰魚效應”。“鯰魚效應”的道理非常簡單,就是人們通過引入競爭來激發內部的活力。為什麼要通過競爭才能激活內部的活力呢?原因就在於每個人天生就有規避風險的本能,在工作中無利可圖的事就會盡量偷懶,但是同時人的潛能又是無限的,要釋放人的潛能,就需要進行潛能激發,讓人進入能量激活狀態。因此,需要引入競爭,以激發人的潛能和活力。
尋找公司裏的“鯰魚”
日本本田汽車公司的總裁本田宗一郎曾麵臨這樣一個問題:公司裏東遊西蕩、人浮於事的員工占了大約兩成,這類員工嚴重拖了企業的後腿,但將這些員工全部開除也不妥當。這種做法一方麵會受到工會方麵的壓力,另一方麵,又會使企業蒙受損失。其實,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隻是與公司的要求差距大一些,如果全部淘汰,顯然是行不通的。
後來,本田宗一郎受到鯰魚定律的啟發,決定進行人事方麵的改革。他首先從銷售部入手,因為銷售部經理的觀念與公司的要求相距太遠,而且他的守舊思想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下屬。必須找來一條鯰魚,盡早打破銷售部隻會維持現狀的沉悶氣氛,否則公司的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經過周密的計劃和不懈的努力,本田先生終於把鬆下公司銷售部經理、年僅35歲的武太郎挖了過來。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銷售部經理後,憑著自己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和過人的學識,以及驚人的毅力和工作熱情,受到了銷售部全體員工的好評,員工的工作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活力大為增強。公司的銷售情況出現了轉機,月銷額直線上升,公司在歐美市場的知名度不斷提高。本田先生對武太郎上任以來的工作非常滿意,這不僅在於他的工作表現,而且還在於銷售部作為企業的龍頭部門帶動了其他部門的工作熱情和活力。本田深為自己有效地利用了鯰魚效應而得意。
從此,本田公司每年從外部聘用一些精幹的、思維敏捷的、30歲左右的生力軍,有時甚至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這樣一來,公司上下都有了活力,從而使整個公司顯得生機勃勃。本田公司自從推行了鯰魚管理辦法以後,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產量大大提高,銷售工作也大有起色,很快步入了大企業的行列。
在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容易使人產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員工,工作時間長了就容易厭倦、疲遝、倚老賣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或發現公司內部的鯰魚,製造一些緊張的競爭氣氛。
當員工發現自己有了競爭對手後,便會有種緊迫感,知道該加快步伐了,否則就會被淘汰。這樣一來,企業自然就生機勃勃了。
當員工感覺壓力存在時,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必然會比其他人更努力。適當的博弈競爭猶如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人體內的潛力。大多數的人常常隻有被盯著、咬著,才不敢鬆懈,才會努力拚搏,不斷進步。
保護對手就是保護自己
在秘魯的國家森林公園,生活著一隻年輕的美洲虎。
為了很好地保護這隻珍稀的老虎,秘魯人在公園中專門辟出了一塊近二十平方公裏的森林作為虎園,精心設計和建造了豪華的虎房,好讓它自由自在地生活。
虎園裏森林茂密,並有人工飼養的牛、羊、鹿、兔供老虎盡情享用。凡是到過虎園參觀的遊人都說,如此美好的環境,真是美洲虎生活的天堂。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從沒人看見美洲虎去捕捉那些專門為它預備的活食。
人們常看到它整天待在裝著空調的虎房裏,或打盹,或耷拉著腦袋,睡了吃、吃了睡,無精打采。
有人說它可能是太孤獨了,若有個伴兒,或許會好些。於是政府又通過外交途徑,從哥倫比亞租來一隻母虎與它做伴,但結果還是老樣子。
一天,一位動物行為學家到森林公園來參觀,見到美洲虎懶洋洋的模樣,便對管理員說,老虎是森林之王,在它所生活的環境中,不能隻放上一群整天隻知道吃草,不知道獵殺的動物。這麼大的一片虎園,即使不放進去幾隻狼,至少也應放上兩隻豺狗,否則,美洲虎無論如何也提不起精神。
管理員們聽從了動物行為學家的意見,不久便從別的動物園引進了幾隻美洲豹投放進了虎園。這一招果然奏效,自從美洲豹進了虎園,這隻美洲虎就再也躺不住了。
它每天不是站在高高的山頂憤怒地咆哮,就是猶如颶風般俯衝下山崗,或者在叢林邊緣地帶警覺地巡視遊蕩。老虎那種剛烈威猛、霸氣十足的本性被重新喚醒。它又成了一隻真正的老虎,成了這片廣闊的虎園裏真正意義上的森林之王。
老虎如果沒有對手,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同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那他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有了對手,才有危機感,才會有競爭意思。有了對手,便不得不奮發圖強,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銳意進取。否則就隻有等著被吞並,被替代,被淘汰。
許多的人都把對手視為心腹大患,是異己,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其實反過來仔細一想,便會發現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反而倒是種福分,一種造化。因為一個強勁的對手,會讓你時刻保持危機感,激發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鬥誌。
在北方某大城市裏,諸多電器經銷商經過明爭暗鬥的激烈競爭,在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後,趙、王兩大商家脫穎而出,他們又成為最強硬的競爭對手。
這一年,趙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采取了極度擴張的經營策略,大量地收購、兼並各類小企業,並在各市縣發展連鎖店。由於實際操作中有所失誤,造成信貸資金比例過大,經營包袱過重,趙的市場銷售業績反而直線下降。
這時,許多業內外人士紛紛提醒王說,這是主動出擊,一舉徹底擊敗對手,進而獨占該市電器市場的最好商機。王卻微微一笑,始終不曾采納眾人提出的建議。
在趙最危難的時機,王出人意料地主動伸出援手,拆借資金幫助趙渡過難關,最終讓趙的經營狀況日趨好轉,並一直對王的經營造成壓力,迫使王時刻麵對著這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有很多人曾嘲笑王的心慈手軟,說他是養虎為患。王沒有絲毫後悔之意,隻是殫精竭慮,四處招納人才,並以多種方式調動手下人拚搏進取,一刻也不敢懈怠。
就這樣,王和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既是朋友又是對手,彼此絞盡腦汁地較量。多年後,王和趙都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商業巨子。
人皆有惰性,如果沒有外力的刺激或壓力,許多人都會四平八穩、舒舒服服、得過且過地走完平庸的人生。其實,挫折既給人帶來種種困窘,也帶來種種激勵,能夠激發和調動人們的潛能,幹出一番事業,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
好的愈好,壞的愈壞:馬太博弈定律
馬太效應就來源於《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從前,一個主人要出門遠行,臨行前叫來仆人,依照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出發了。 那領五千的仆人,把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兩千的仆人,也照樣另賺了兩千。但那領一千的仆人,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了。
過了許久,主人遠行回來,和他們算賬。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人,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做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交由你管理。可以盡情享受做主人的快樂。”那領兩千的仆人也來說:“主人,你交給我兩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兩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做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享受做主人的快樂。”
那領一千的仆人,也來說:“主人,我知道你是有仁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裏。請看,你的銀子在這裏。”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於是奪過他的一千來,給了那有一萬銀子的仆人。
馬太效應是由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在1973年正式提出。“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社會中廣泛存在的現象: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在經濟上,馬太效應也反映了一種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