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3 / 3)

這時現場熱鬧非凡,氣氛緊張。對壘雙方的騎士,終於排成陣勢,一個個騎在馬上,帶著慣用的長矛,以及如果被打下馬後,才用來禦敵的短劍、盾牌。跟著比武大會組織者一聲令下,雙方武士開始交鋒。為求公平比賽,當然有依照騎士規章訂立的比武規則(譬如說不能攻擊下身),但是一旦打得性起,變成一場混戰,大群騎士團團亂轉,有的尚在馬上,有的則跌下馬來,在地上掙紮求生,局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此時就會造成真正的傷害:騎士飽受馬蹄踐踏,頭盔砸扁,頭顱被夾而致死亡。手臂也難免讓亂揮亂舞的利器砍斷。混戰之中,所謂道德很快會被無休止的激戰所代替。

如無停戰命令,或勝負未分,就要一直廝殺下去,直至一方徹底失敗。比武完畢,傷者抬回家調養,希望還能活下去,他日東山再起,參加另一次比武大會。

但到了14世紀末期,比武大會的性質變了。騎士披著笨重耀眼的鎧甲,盾牌飾上盾形紋章,盔插羽毛,笨手笨腳,策馬跑來跑去,單人匹馬和另一個騎士交手。兩個騎士彼此或投矛、或衝刺——大同小異的戰鬥方式成了一般人喜愛的比武方式,足與集體比武爭一日之長。這種比武方式也很刺激,但比武者最多隻是被人挑下馬時昏倒在地。老一輩騎士往往瞧不起這種新式比武方法,仍然對往日借以訓練戰士的集體比武不勝留戀。一個曆史學家評論此種橫衝直撞交鋒和拚命混戰,說:“騎士到時如果要上戰場廝殺,也會勝券在握。”其實他還應該加上一句:“假如他幸運能活到那時的話!”

中古時代最著名的英國遊俠騎士,是12世紀的馬歇爾。馬歇爾的父親在亨利一世之女昂殊郡主馬蒂爾達的莊園裏專管馬匹事宜。馬歇爾8歲起在諾曼貴族坦卡維爾的威廉府充當隨侍,逐步由無名小卒,升遷至英國攝政的高位。

馬歇爾21歲時成為遊俠騎士,旋即以勇敢善戰馳名於世。在前後15年的戰鬥生涯裏,據說在500次比武大會上都未逢敵手,接連獲勝。有次與人交戰,頭盔遭砸凹,不能除下,隻得把頭放在鐵砧上,讓鐵匠給他把頭盔敲下來。

英王亨利二世為了獎勵他在比武場中武藝超群、英勇無匹,任他為朝臣。不久他即往聖地朝拜,回來之後協助亨利二世平定了理查德、傑佛裏和約翰三個王子作亂。英王亨利於1189年逝世,其子理查德繼位後,冊封馬歇爾為班布魯郡伯爵,鎮守威爾斯邊區。

馬歇爾不久即成為英國舉足輕重、權勢顯赫的貴族,1216年英王亨利三世登基時尚未成年,全國貴族理所當然推選馬歇爾為英國攝政。馬歇爾像國王一樣統治英國達3年之久,至逝世為止。馬歇爾一生,由一個遊俠騎士而晉升至英國攝政,可謂充滿傳奇色彩。偉大的腓特烈二世

群眾看到跟從皇帝出遊的長長行列,都目瞪口呆。毫無疑問他們眼前的就是中古時代最了不起的君王。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皇帝出巡竟是這種非比尋常的氣派。走在前頭的是撒拉遜人組成的騎兵衛隊,騎阿拉伯馬,穿著東方服裝。在那些瞧熱鬧的意大利人和德國人看來,一定讚歎為極富異國情調。衛隊後麵的皇帝妃嬪,都是戴著麵紗的絕色美人,坐在高高的馬馱轎座上下晃動,由高大黑人太監護衛。妃嬪之後是宮廷人員,衣著鮮豔奪目的騎士和朝臣。皇帝身材頗矮,頭發豔紅耀眼,高高在上,威風凜凜。皇帝後麵跟著幾列侍從,腕上都架著皇帝的寵物。隨後是皇帝豢養的獸群,包括疾走如飛的豹和獵豹,及當時在歐洲首次見到、由埃及蘇丹奉送的駱駝和長頸鹿等。行列後頭是給漫天塵土淹沒的廚師和辦事人員。做母親的這時會告訴兒女,剛才看到的是曠世奇人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身兼西西裏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耶路撒冷及塞浦路斯王,1194~1250年在世期間,在部屬及支持者心目中,是真正的曠世奇人,是第二位大衛王,甚至是救世主,來到世上恢複羅馬的黃金時代,清理腐敗的教會,以及建立世界和平。但在他的許多仇敵(其中包括教皇)看來,他反對基督,嘲笑正統的宗教,與異教徒和猶太教徒為友。那麼,到底腓特烈二世是不是公然懷疑靈魂不朽,宣布摩西和耶穌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子呢?他又是不是與阿拉伯哲學家論道,還養了大群妻妾?而且他參加十字軍東征。到了聖地,是否沒按以往慣例屠殺伊斯蘭教徒,反而互訂和約,將基督教聖地從伊斯蘭教徒手裏租回來?果真如此,難怪教皇兩次將他逐出教會,還鼓勵子民反抗他的統治了。

但腓特烈二世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他既惹來這麼惡毒的批評,別人對他何以毀譽參半?腓特烈二世的祖父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德國國王腓特烈·巴巴羅薩,1190年十字軍東征時逝世。外祖父是西西裏兼意大利南部國王威廉二世。上述二位是當時最偉大的君主。腓特烈二世的父親亨利皇帝,娶西西裏國王嗣女康斯坦斯為妻。亨利1197年逝世,腓特烈僅3歲,這年幼的子嗣在巴勒摩長大,無人護蔭。西西裏先後為希臘人、阿拉伯人和諾曼人占據,因此西西裏各城市是中古時代各民族的熔爐。腓特烈的長輩將這孤子安置在巴勒摩後,便爭權奪利去了。腓特烈平日常和猶太商人或阿拉伯及希臘手藝人往來,自然與當年大多數年輕王子所受的教育有極大不同。

1212年腓特烈即位為王,年僅18歲,已是一個才識見聞極不尋常的人。當時是所謂正統宗教處處左右個人思想的時代,教會嚴格管製每個人的一言一行。腓特烈是個不算熱心,甚至將信將疑的基督徒,隨時準備融合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長處。他雇用猶太醫生和阿拉伯軍人,渴望吸收阿拉伯與希伯萊哲人學者的異教文化學識。

雖然腓特烈與聖五傷方濟各會晤的傳說並不可靠,卻概括說明了腓特烈對宗教亦如對其他事務一樣,持探索研究的態度。1221年秋,聖五傷方濟各到聖城朝聖後,回到意大利南部巴利。當時腓特烈正在巴利一座古堡舉行受覲儀式,曾請聖五傷方濟各到古堡過夜。腓特烈將一位美女送入聖五傷方濟各臥室以圖引誘他,自己則從牆上一道小縫隙向內窺探。但見聖五傷方濟各醒來,旋即從火爐取出一些通紅的炭撒在地上,然後躺上去,並請引誘他的美女同臥。美女隻好退了出來,腓特烈即走進去,兩人徹夜長談。聖五傷方濟各奉行禁欲,又是神秘主義者,與諸事懷疑、耽於聲色的皇帝大有不同,但兩人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希望與伊斯蘭教和平共處,同時有意改革腐敗的教會。可惜兩人當夜談了些什麼並沒有記錄下來。

這位皇帝常將時間花在世俗事務上。他的宮廷是詩人和藝術家聚會之所,還有美人增添旖旎,而普洛尼斯的吟遊詩人在其中更是如魚得水。腓特烈自己也不是一個蹩腳詩人,他用意大利文寫的詩篇,對佛羅倫薩偉大詩人但丁頗有影響。他所設計的建築物,預示希臘和羅馬風格的複興。今日已毀的加普亞拱門,便是依照羅馬建築式樣建造,而腓特烈的雕像及金幣,設計上一概采用古典風格,圖像中皇帝頭上都戴著桂冠。

腓特烈所訂法律,尤其是有關女人的立法,極具人道精神。例如女人有財產繼承權外,更受到反強奸法的保護。腓特烈的管治手法相當先進,宮殿裝設的水管係統也很完善,因為腓特烈喜歡勤洗澡。他做的多種自然科學實驗,也走在時代前麵。但這名聲完全不能幫助解決他與教皇的長期爭論,教皇討厭他革新,也不信任他的意圖。幾任教皇都挑唆惴惴不安的意大利北部城市居民起來反抗。教皇攻擊腓特烈二世,真正的原因與宗教無關,而是想保持自己在意大利中部管轄的地方,不受王室幹涉。於是政教長期對抗,雙方相互指責,散布謠言,搞得是非難辨。

腓特烈絕不是誹謗者說的“敵基督”,但在那個時代,人們不懂欣賞那種個性,結果他成了謎樣的人物,而非曠世奇人。他的行為似乎超越時代。在中古時代最黑暗的年頭,他是文藝複興運動的先驅,在盲目信仰宗教的時代,他是一個抱懷疑態度的人。腓特烈在1250年猝然去世。他一生如此多彩多姿,有許多燦爛輝煌的作為,以致許多人都不信他真正死亡。有人冒名頂替,自稱真命天子,救世者腓特烈。他生前雖無往不利,死後卻禍延子孫,其後裔不斷與教廷爭權失敗,成為犧牲品。25年後,子孫都死光了,曠世奇人的朝代亦隨而滅亡。

中古時代許多國君都愛好攜隼出獵,放獵隼到高空捕捉獵物。但通常把隼關好後,不多看它一眼。腓特烈二世不僅熱愛出獵,對鳥類生活的各方麵也有興趣,還寫了一本鳥類生態的名著:《攜隼出獵術》。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科學著作,直到18世紀仍是權威讀物。這部書大概是腓特烈晚年所寫。當時亞裏士多德的《動物學》被認為絕無錯誤,腓特烈雖然也表示受益良多,卻在他的書中寫道:“那位希臘哲學家講的許多事例,似乎與事實不符。”腓特烈所以能指出亞裏士多德的錯誤,由於他曾長時期留在全國各地的狩獵站內觀察鳥類。這部書共分六卷,後麵四卷討論專門技術,前兩卷則寫得趣味盎然,顯示腓特烈不愧為動物學家。他注意到有一種鳥從地裏挖掘食物,因此內趾上都有鋸齒狀組織。他還將一隻幼雛帶回家,觀察其成長過程,因而發現大杜鵑的築巢習性。他也觀察過意大利南部上空的候鳥遷移現象,並曾利用太陽熱力嚐試人工孵化鳥蛋。

不過腓特烈最感興趣的還是隼與攜隼出獵,在這方麵更是當時最傑出的專家。他自挪威與格陵蘭間稱為伊蘭迪亞地方一個相當寒冷的海島,取得善獵的獵隼,其事詳記書中。由此說明他是如何深愛這玩意,不惜千裏迢迢把隼運回西西裏島。今天就算有各種巧妙方法,要運送一隻隼也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