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威廉二世死之謎
公元1100年8月的一個下午,時近黃昏,英王威廉二世騎著馬在新林獵鹿。由於這位國王臉色紅潤,一般人稱他“紅麵龐威廉”。當時新林劃為皇室狩獵禁苑,占英國南部一大片土地。同行的人有威廉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隨從。一行人分成幾個小組後,國王和他的親信顧問蒂雷爾並騎出獵。其後發生的事情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是惹人揣測的懸疑事件。一般人知道的事情大致如下:
一隻赤鹿從國王附近跑過,他立刻射了一箭,射中目標,但是赤鹿沒有死。有好一會兒威廉不動聲色地坐在馬鞍上,用手抓擋著夕陽的斜眼光線,想看清楚那隻赤鹿怎樣走避。
就在這時候蒂雷爾射了一箭,沒有射到鹿,卻射中國王,國王向前麵倒下去,摔到地上的時候那支箭更深插在他的胸膛,國王當時便死了。蒂雷爾趕忙奔出樹林逃往法國,亨利則和其餘的人策馬飛奔,趕到附近收藏皇室財寶的曼徹斯特,他搶到財寶並確實予以掌握後,立刻趕回倫敦,在威廉死後三天就加冕登基為亨利一世。眾人離開獵鹿的樹林時,倒沒有人關心威廉二世仍然暴屍荒野。
上麵是整件事情的大致情況。但是有一點從來沒有獲得圓滿解答:威廉二世真的死於意外,還是他那野心勃勃的弟弟教唆主使,命人把兄長謀害了呢?或是如最近有人相信的怪異說法,指威廉二世甘心情願按照異教徒的可怕規矩,自尋短見的呢?
為什麼有人一本正經相信這個提及“邪教”的說法?答案可能是威廉二世在位期間(公元1087至1100年)公開嘲笑基督教,搶奪教堂財產,大概還崇拜異教的神明。因而在他死後,不少人當然相信傳說中的凶兆,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獵前夕,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自己倒臥血泊中,驚嚇得醒過來,驚醒時還在大聲狂叫。某個教士也說他夢見一個十字架把國王絆倒在地,國王躺在地上,鼻子不住冒火焰和煙。此外,還有人說聽到國王叫蒂雷爾把他殺死,因為依據威廉信奉的“宗教”,他已經到了老而無用的地步,身為一個權力日漸衰落的國王,一定得在儀式中死去。
諸如此類的傳說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為很多人討厭這個暴虐而且顯然不信仰基督教的國王,要是他死於意外而毫不足惜。不過也許有人為掩飾事情真相而編造了這些故事,同時予以散播,到處流傳。今人卻有充分理由相信新林駕崩事件由威廉的弟弟策動,因為威廉橫死,亨利最為有利。
威廉一世有三個兒子,威廉二世排行第二。威廉一世在世時已給幾個兒子分家,把法國的諾曼底留給長子羅伯特;把英國給了次子威廉;亨利隻獲得一大筆財富,但是沒有土地。大哥與二哥經常發生爭執,甚至打起仗來,但是到了1096年,二人又言歸於好,羅伯特決定率十字軍東征,需要好大一筆軍費,於是以諾曼底為抵押品,向威廉借了他需要的錢。可是1100年夏季,羅伯特啟程返國,還新娶了一個非常有錢的女人。威廉打定主意,不讓哥哥還債贖回諾曼底,開始整軍習武預備奪取諾曼底。正在做這種準備的時候,出了新林獵鹿駕崩事件。
同時,假如亨利真的要篡奪英國王位,他一定已看清楚形勢,知道自己得趕快行動(威廉死後疾如閃電的行動,顯示他事前早已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如果等羅伯特回到諾曼底,事情發展極可能出乎意料之外,妨礙他篡位的計劃。所以亨利先發製人,其後隻須應付一個哥哥而無須與兩位兄長爭雄。威廉駕崩而羅伯特又遠客他鄉,亨利就能篡奪他本來無權過問的王位。有一件重要的證據證明亨利要對獵鹿時發生的“意外事故”負責:他從來沒有試圖抓蒂雷爾回來治以弑君之罪,連沒收他的土地以做懲罰也沒有。
可是,以亨利的為人和本領是不是足以組織這樣一個謀朝篡位的大陰謀呢?毫無疑問,他很暴虐無道,往往還很殘忍(有時使用挖眼和閹割等酷刑處罰叛逆分子),他在位時,又故意實施恐怖統治以達鎮壓目的,可是有些史學家堅信他還不致壞到手足相殘的地步。這些史學家便追問,蒂雷爾跟主謀人串通,把朋友和恩公殺掉,對他自己有什麼好處呢?事實上蒂雷爾自慘禍發生後直至死亡時,都否認弑君。
這樣說來,當時是否可能有人在現場射了第三支箭?這第三支箭也許不是蒂雷爾射的,而是國王隨員中另外一個人所射,有些史學家的確這樣想。還有人堅持說這根本就不是謀殺,而是意外事故。在那個時代打獵是一種危險的運動,林木稠密,許多騎馬獵人不是撞在樹幹上摔碎腿骨,就是被樹枝絆住栽下馬來。獵人追趕獵物最易興奮忘形,那時所射的箭,每一支都足以釀成危險,事實上羅伯特有一個私生子,就在他叔父死前幾年在同一樹林裏死於意外。
雖然如此,抱懷疑態度的人還是指出,就是那些認為亨利不致手足相殘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亨利確非善類。亨利一世在位35年,其間從僅存的哥哥手上強奪了諾曼底,還把羅伯特囚禁在英國的監牢內,直到羅伯特80歲壽終之時。神秘字符的起源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郡昆士蘭的喬治·揚首先使人類開始循著神秘的加拿大雅茅斯石頭的蹤跡進行探索。這塊180公斤重的巨石是1812年由一名雅茅斯醫生理查德·弗雷徹在一處瀉鹽沼澤中發現的。他是一位軍醫,於1809年退休並來到雅茅斯居住下來,後來於1819年在那裏去世。實際上他把這塊石頭置於靠近岸邊的一塊凸地上。當然,那塊地位於柴格津沼澤地出口和雅茅斯港西邊之間。石頭上簡短的銘刻有十四個字符,而這些字困擾了專家近200年。
現在,在科林斯街22號迷人的雅茅斯郡博物館,這塊石頭被精心地保存下來,並且突出地展示給公眾。博物館的董事兼館長,曆史學家埃裏克·丁·拉夫,對這塊神秘古老的石頭及其可能的來源有著豐富的有價值的信息。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他告訴記者以下的事情。采訪中他允許記者做記錄,而且,這次采訪對破解字符是非常有幫助的,它提供了很多的信息。
在雅茅斯的曆史上,雅茅斯神秘石頭是一樁十分有趣的事。多數人認為它是北歐海盜留下的,那是一般的說法,但是也有許多其他說法。大致說來,它是由一位叫弗雷徹的醫生於1812年,在雅茅斯港盡頭發現的。有一些人,特別是弗雷徹醫生的後代,總覺得是弗雷徹雕刻的,因為他顯然是個愛開玩笑的人,而且,他的家人也總覺得就是他刻的。其他許多人覺得是北歐海盜留下了這塊石頭,而且這塊石頭已經幾次被不同的人從古代北歐文字翻譯過來。有一篇譯文是小亨利·菲利浦斯在1875年左右翻譯的,他覺得那些古代北歐文字要麼寫的是‘哈口對他的眾人講話’要麼寫的是‘哈口之子對他的眾人講話’。”
後來在1884年,菲利浦斯根據前任省博物館館長哈利·皮爾斯的一份注釋,出版了關於那段話的一篇論文,並認為這位叫哈口的人是1007年沃卡爾塞芬探險隊的一名成員。
埃裏克·拉夫還告訴記者,在1934年,奧勒弗·斯特蘭伍德曾經翻譯了石頭上的北歐古代文字。斯特蘭伍德的這篇譯文語言上特別有趣。奧勒弗·斯特蘭伍德是華盛頓市本頓縣的學校督察官,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挪威學者,他相信文字的確是北歐古代文字。他把它們譯為:“雷夫艾利科設立{此碑}。”“此碑”的意思在句子中是人所理解的東西。這塊古代北歐文字碑字符自身中不含有它。這種被理解的語法結構的意思,也能在請求幫助時被發現,如“請幫助我{從這條溝裏}上來”,在這兒,“從這條溝裏”的意思是明白的,因為,被呼喚的人能看見溝並且明白說這話的人的處境——兩者都使得這被充分理解的句子顯得多餘了!實際存在的雅茅斯大石頭,以十分相同的方式,使加上的“此碑”顯得不必要了。正像孔子可能在他的警句中明顯地寫下的那樣:“在堅石上深深刻字的人,會比用墨汁和毛筆在紙上寫字的人,選擇更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