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第七章

與美國總統有關的巧合

有些巧合神秘莫測,它們的發生殊難預料。比如林肯和肯尼迪兩位總統存在著一係列令人不可思議的巧合,就是無法用概率律解釋的。

林肯1860年擔任總統,肯尼迪1960年入主白宮,恰好相隔100年。兩人都致力於黑人民權運動。兩位總統的年齡相差100歲,兩人都在任內遇刺身亡。暗殺他們的兩個凶手約翰·威爾克斯·布思和李·哈維·奧斯華爾德的年齡也正好相差100歲。兩位總統都是在後腦同一部位中彈身死。兩次行刺均在星期五,遇難時兩位總統夫人也都在場。最令人驚奇的是,肯尼迪總統的秘書名叫林肯,他曾勸肯尼迪不要去達拉斯城,但肯尼迪不聽勸告,結果死於非命;而林肯總統的秘書名叫肯尼迪,他也曾勸阻林肯不要去福德劇院,但林肯拒絕了,結果就在那裏林肯被擊斃。林肯是在福德劇院遇刺,肯尼迪則乘坐“福特”牌汽車被害。雖然兩位總統遇刺的地點不同,但仍有一個巧合:即行刺林肯者在戲院作案,謀殺肯尼迪者卻在戲院被擒。兩名刺客又有巧合之處:後來都被殺死,至今查不出被誰殺死。林肯住在白宮時11歲的兒子韋利死於呼吸係統疾病,肯尼迪住在白宮時出世隻有39個小時的兒子析德力夭折,同樣死於呼吸疾患。接替他們總統位置的副總統又都叫約翰遜。

從曆史上看,與美國總統有關的“巧合”還有個被稱之為恐怖的“0”效應。

從1840年開始,在帶“0”這一年年末被選為美國總統的,沒有一個能活著離開白宮的(1980年當選的裏根總統是個例外,但他也是九死一生,1981年3月30日被刺客打中胸部,差點歸西)。

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1865年4月14日,連任後在華盛頓福德劇院被槍擊,次日死亡,終年56歲,他是“0”效應的第二個死亡者。

1880年,詹姆士·A·加菲爾德當選總統後,於1881年7月2日在火車站遭暗殺,終年58歲。

1900年,威廉姆·麥金萊當選總統。1901年9月6日,在由法羅泛美博覽會上被人用槍擊中。在醫院死去,終年57歲。

1920年,沃倫·G·哈定當選,他在西部進行旅行演說中,心髒病複發,不久而死。

1940年,富蘭克林·D·羅斯福當選總統,1945年夏在佐治亞州溫泉去世。

1960年,約翰·F·肯尼迪當選,於1963年11月22日被槍手伏擊打死,享年46歲,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二戰中的可怕巧合

1941年11月22日,即日本進攻珍珠港16天之前,《紐約人》報,為一個稱作“死亡的加倍”的擲骰遊戲刊登了兩則廣告。一則廣告的標題是注意、戰爭、警報。在廣告欄末尾寫著“死亡的加倍”。再下是一個雙頭鷹紋章(其形式與德國的裝飾紋章同),另一則廣告上有兩個骰子,一黑一白,每個骰子都有三麵能看得見。白骰子上的數字是12、24。黑骰子上的數字是0、5、7。骰子上方是標題:注意、戰爭、警報。

日本襲擊珍珠港事件後,許多人猜測這兩則廣告是軸心國用來告誡它們的:12和7與發動攻擊的日期有關(12月7日),5和0表示預定的攻擊時間,24表示什麼尚不清楚。這些猜測聽起來十分可信,以致聯邦調查局人員造訪了廣告的設計人羅吉爾·克雷格夫婦。

“死亡的加倍”遊戲是合法的。1941年,紐約的幾家商店都出售過這種遊戲器具。政府對此事一直存有猜疑。直到1967年之前,曾為美國海軍情報機構工作的拉迪斯拉斯·法拉格在他的《揭密》一書的新聞發布會上揭露了此事,才算了結。不久記者采訪了羅吉爾·克雷格的遺孀。她說,“廣告和珍珠港事件毫無關係,純粹是一個巧合。”

盟軍準備在1944年攻入歐洲,準備工作是在保密情況下進行的。整個行動代號為“霸王”,行動的每一實施階段又有代號。這些代號中最重要的是尼普頓——海軍突擊的代號;奧馬哈和猶他是在法國的兩個登陸點的代號,馬勒伯是為灘動提供補給的人工港的代號。

在進攻開始前33天,這些代號就開始出現在倫敦《每日電訊》報的填字謎遊戲欄內。6月2日,即進攻開始前僅四天,“霸王”的代號也出現在該欄內。

為此保安人員突襲了該報在艦隊街的辦公室,他們確信是納粹間諜在向外泄露消息。可是他們發現編此字謎的人是一個名叫倫納德·道的教師,他從事此工作已經20年了。最後,他終於使問他的人相信他是清白的,他什麼罪也沒有,一切都是巧合。佛羅倫薩的主宰麥第奇世家

1478年4月一個星期天,佛羅倫薩大教堂內擠滿了做彌撒的教徒。平民並肩站在中殿,而在教堂巨大的圓屋頂之下,市內的高門望族雲集,身上盡是絲絨織錦,珠光寶氣。離大祭壇最近的顯赫人物當中,包括富裕的麥第奇銀行業世家的成員。麥第奇家族非正式地統治佛羅倫薩已達半個世紀。其中羅倫索是家庭之首,在曆史上有“偉大的羅倫索”之稱,年約29歲,皮膚黝黑。在他身旁的就是相貌俊美的弟弟吉裏亞諾。

到了最莊嚴的一刻,領聖餐儀式開始,雄渾的鍾聲在頭頂高處響起,祭壇附近一些人突然發難,動手殺人。

人群中混進了巴龍切利和嫉妒麥第奇家族的帕齊家族成員弗朗切斯科。他們拔出常人可以帶進教堂的長劍,撲向年輕的吉裏亞諾亂砍亂刺;後來在他屍身上發現19處傷口。在同一時間,另兩個教士裝束的人從長袍下抽出匕首,迅雷不及掩耳般向羅倫索猛刺,使他立刻倒地。這四名刺客事後跑出街外,按照計劃和同黨會合,並且向佛羅倫薩的人民呼籲,自麥第奇的“暴政”下起來,掙脫枷鎖。

這些刺客的估計完全錯誤。佛羅倫薩的人民不錯是立刻起來,卻是滿腔悲憤,要緝捕刺客及其同黨歸案。結果,捕獲全部有關的罪犯,均予處死。關於佛羅倫薩人民為麥第奇家族複仇的行動,有一項獨特的記載留下來,令人毛骨悚然:年輕藝術家達芬奇看見市政議會大樓(今日遊客稱為韋基奧宮)的窗戶上,懸著一名刺客的屍體,於是把它畫了下來,連披在那被人鄙視的屍體上的衣服,也仔細描繪下來。

吉裏亞諾傷重而死,但羅倫索僥幸逃過大難,並繼承祖父和父親的基業,繼續支配佛羅倫薩的共和政體16年。從羅倫索的貢獻看來,他能逃過1478年4月的刺殺,實在值得慶幸。自14世紀至17世紀,麥第奇家族在佛羅倫薩城邦掌權達400年。他們是商人出身,由於經營有術,成為富甲一方的銀行世家,在政界有龐大勢力,其後在君主政體中世代均為大公爵,經過一個長時期,後人逐漸淪為膏梁子弟。麥第奇家族在近400百年中,隻有15世紀因促進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運動,才真真正正名垂青史。至於麥第奇家族裏又以“偉大的羅倫索”貢獻最大。他努力推廣文化活動,使佛羅倫薩充滿朝氣。

羅倫索的祖父柯西摩是盡心致力於佛羅倫薩政治和文化的第一位麥第奇家族成員,1429年,柯西摩40歲,繼承了父親龐大的銀行事業,銀行分行遍布歐洲和意大利各大城市。柯西摩是佛羅倫薩首富,本來可以舒舒服服地過生活。但他繼續拓展家族的業務,而且好比農場一個普通農民墾土耕種一樣,親力親為。柯西摩又順利涉足政壇,正如他的孫兒羅倫索後來評論說:“在佛羅倫薩,有錢而沒有政治勢力後果堪虞。”佛羅倫薩這個城邦,名義上由一個九人議會管理,議員表麵上都由人民選舉出任。不過柯西摩開始用錢收買政治勢力時,議會可以說是富有的阿爾比齊家族“囊中物”。柯西摩權勢日大,阿爾比齊家族恐怕既有的優越地位受到威脅,於是在1433年,誣陷柯西摩賣國。他們的陰謀得逞,柯西摩被流放到派杜阿城。

阿爾比齊家族沒料到事情的嚴重後果。柯西摩把麥第奇家族財產悉數提走,結果佛羅倫薩官員均損失重大。不足一年,柯西摩應邀回佛羅倫薩掌政。自此之後,阿爾比齊家族聲譽大損,柯西摩和他的後人不斷加強控製議會,不久,議會便完全聽命於麥第奇家族。不過柯西摩善用權術,雖然獨裁,卻絕不是個暴君。除了敵對家庭如阿爾比齊和帕齊之外,一般佛羅倫薩的人民從來沒有反抗柯西摩。柯西摩更開創麥第奇家族的傳統,大力資助建築師、藝術家和文學家,讓他們得以各展所長,使佛羅倫薩成為文藝複興的發源地。

柯西摩的兒子皮耶羅在1464年繼承父業,但不幸患上家庭遺傳的痛風症,飽受折磨,5年之後便撒手塵寰。當時其子羅倫索年紀尚輕,僅滿20歲,但佛羅倫薩人民仍然擁戴他主政。羅倫索本來不允,但議會鑒於麥第奇家族以往處理政務井井有條,堅決力邀,在此責無旁貸的情況之下,羅倫索毅然肩負重任,直至1492年他英年去世為止,死時隻有43歲。佛羅倫薩城邦在羅倫索領導下,達23年。

羅倫索其貌不揚,皮膚黝黑,五官並不討人喜歡,鼻子大,聲音沙啞刺耳。不過他為人和善,掩蓋了貌醜的缺陷。他十分有才華。前一天他在簡陋酒館和粗鄙的老朋友喝酒交談,次日竟和嚴肅的學者辯論哲學問題。他既寫粗俗不堪的歌曲,又作極優美的詩作。此外,他也像祖父柯西摩一樣,竭盡全力地推動藝術發展。米蓋朗基羅亦有賴於羅倫索的慧眼賞識,和源源不絕的巨額資助,才可以展開藝術創作。事實上,任何有誌於複興古典藝術的人,都可以得到麥第奇家族的資助。在羅倫索領導下,佛羅倫薩成為璀璨的文化中心,不僅給意大利文化帶來了新生命,其影響力最後更遍及歐洲每一個角落。

不僅如此,羅倫索更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不用發動戰爭,隻是借談判和締結聯盟,便巧妙地使佛羅倫薩免受敵國侵擾。他致力維持意大利各城邦之間勢力均衡,所以1492年他逝世時,那不勒斯國王不禁表示衷心哀悼,並予讚頌,稱他是不可多得的英雄。“羅倫索足以名垂千古”,那不勒斯國王說,“但對整個意大利來說,他實在是英年早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