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3)

距大圍場二千米外石壁陡峭的小小石山上,屹立著一座堅固的石堡。堡前隻有兩條羊腸小道通到山腳,堡後陡崖絕壁,野獸也爬不上來。從城頂俯瞰大圍場,一目了然;展望外圍,視野開闊。堡牆隻開著可容一人側身出入的狹窄石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正因為如此,早期的考古報告都把它叫做“衛城”,認為它的作用是保衛大圍場的王城。城牆仍舊用片石壘砌,高約75米,底厚6米多,堅不可摧。考古資料顯示,城堡明顯分為兩大部分,東南是國王的住地和政治中心,西麵是宗教中心和國王的祭祀處。這同非洲政教分離的習俗是合拍的。

在大圍場和城堡之間,找不到什麼大建築物遺址。從出土文物可以判斷,這是一個“平民區”。奴隸、工匠、商人、王室服務人員,都住在這裏的簡陋房舍裏,供養著城堡、大圍場內的王室、貴族、武士。大石頭城最鼎盛時期,總人口可能達到10萬。

遺址外圍可以看到古代梯田。水渠、水井的痕跡,有相當大的鐵礦坑和遺存的煉鐵工具,遺址內還掘出不少金銀首飾,甚至有泥土做的鑄造錢幣的模型。在一個貨棧倉庫遺址,還發現了中國明代的瓷器、阿拉伯的玻璃和金器、印度佛教的念珠。這一切說明,大石頭城當時在農業、冶金、工藝和對外貿易方麵,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在高大的城牆頂上和城內建築物的石柱上往往裝飾著一隻矯健的“津巴布韋鳥”,它高約50厘米,用微紅的皂石精雕而成。它的學名叫“紅腳茶隼”,是南非和南亞之間的候鳥,年年準時來津巴布韋越冬,被津巴布韋人奉為神鳥,津巴布韋獨立之後定為國鳥,作為國旗、國徽和貨幣的圖案。

那麼,是誰建造了石頭城?西方學者不相信非洲黑人能創造出這樣燦爛的文明,長期抱著“外來人建造”的觀點。或認為是腓尼基人越過撒哈拉沙漠南下建立的,或認為是印度商人、古埃及人建立的。

可是,如果是外來人建造的,為何世界上任何史書都未提及?一些科學家利用科學方法檢測發掘出的文物後認定,石頭城是非洲人民自己的偉大創造。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津巴布韋的土地上已有眾多的土著居民。公元5世紀,這個遺址有了第一個居民點,並逐漸擴大。11世紀,馬卡蘭加王國定都於此,開始營建石頭城。後來它被莫諾莫塔帕王國取代,都城繼續擴大,15世紀進入鼎盛期。莫諾莫塔帕,意為“礦藏之王”。當時莫諾莫塔帕王國大量開采鐵、銅、黃金,首都是冶煉業的中心。正因為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它才能建造規模這樣宏大的城市,並吸引阿拉伯人、印度人前來貿易。

那麼,石頭城是緣何毀滅的?較有說服力的一種解釋是:15世紀末,莫諾莫塔帕王國的礦藏枯竭了,牧場連年放牧,農田連年耕作,使土地肥力下降,生態惡化,工農業生產銳減,養活不了石頭城那麼多的居民。這時正趕上有一年大旱,野火燒毀了莊稼,生路斷絕,人們不得不舍棄石頭城向北遷移。被棄的石頭城是完整無損的,但是,它經不起幾百年的風雨剝蝕。而到了19世紀,西方強盜的劫掠挖掘,更使古城化為廢墟。

遠古岩畫中的畫外之謎

藝術是生活的反映,作為藝術的繪畫自然也是這樣。畫家總是根據他所熟悉的東西作畫,即使是想像力豐富的畫家,也隻能在他所熟悉的東西的基礎上加以誇張。但是,現在在世界各地發現的大量古代繪畫,卻完全違背了這個規律,人們百思而不得其解。

很多岩畫上都有身著類似宇航服裝的人物形象或近似於現代飛行器一類的圖案。在人類文明還處在萌芽階段,生產力落後,技術手段陳舊,絕對造不出密封式頭盔,絕不會超越時代去造這樣的探空設備,更何況這些宇宙人模樣又是出現在人跡罕至的山石上。今天人們對這些岩畫中所表達出來的真正含義仍似懂非懂,因此,這些難以致信的岩畫成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團。

1933年,駐紮在撒哈拉的法軍中尉布倫南帶領一支偵察隊進入了塔裏西山脈中的一個無名峽穀。在這荒無人煙的峽穀石壁上發現了大量壁畫。1956年,他們對壁畫進行了專門的考察,發現畫中記述的是10000年前的景象。其中有不少的畫畫的是“圓頭”人像,畫上的人有一個巨大的圓頭,厚重笨拙的服飾,有兩隻眼睛,卻沒有嘴巴和鼻子。過去,一直不明白這些畫的意思,直到人類發明了宇宙飛船以後才發現,這些圓頭人像與現在戴著宇宙帽盔和穿著宇宙服的宇航員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墨西哥的帕倫克,傳說是當年瑪雅人的居住地,這裏有不少的墳墓墓碑上都刻有雕刻畫。其中有一幅刻在瑪雅僧侶石棺上的浮雕畫非常出奇。畫上描述的是一個男人的形象,他彎身向前,雙手握在一些把手或旋鈕上。他似乎是坐在一個正在飛行的飛船座艙裏,排氣部火花直冒。人們幾乎用以覺察到那人麵前的一塊控製板,也可以看到一個火箭式導彈的頭部。邊上雕刻著太陽、月亮和燦爛的群星。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雙手放在飛行器的凸出部分——大概是操縱杆或把手。但是古代的墨西哥根本沒有任何種類的飛行器,更談不上宇宙飛船了。這就是這幅畫的奧秘所在。

除此之外,世界各地還發現了不少似乎是描繪宇宙人或宇宙飛船的繪畫。比如多根人至今還保存著一張圖畫,內容是描繪他們信仰的神駕駛一艘拖著一條火焰的飛船自天而降的場麵。美國的安德魯·托馬斯還在我國西藏地區發現不少令人費解的中國古代畫。他說:“令人震驚的是一幅畫上繪著雪茄煙狀的飛艇,飛艇水平地懸空係在一座圓錐形塔上。它為何采取那種姿勢平衡,以及怎樣保持平衡的問題,更令我大惑不解。那錐形物顯然還被利用來爬上和進入飛船。無法了解飛船推進器的情況,但飛船的大小估計和今天可容50多位乘客的噴氣式客機差不多。”

還有日本的陶古,即一種陶製的蒙頭小人雕像。經過美國宇航局科研人員鑒定,認為這些陶古是一些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這些宇航服不但有呼吸過濾器、密封的衣帽、連接的扣環、帶縫的眼鏡,而且還有由於充氣而膨脹起來的褲子。

假若日本古代陶古真的是宇航員,那麼別的繪畫會不會也是畫的天外來客呢?

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一些岩畫中,有的石頭上就刻著“光的兒子”。這些“光的兒子”們,頭戴著像是密封的宇航帽,帽子上還有像天線一樣的東西,身上穿著臃腫的宇航服。

在中亞細亞的一幅岩石壁畫上,還畫了一個火箭的形象,畫麵上有緊繃的雙臂和怪物的軀幹的圖案,象征著一股奇特的力量在支撐著火箭。火箭外側還有一個人,鼻子上掛著一種東西,好像是呼吸用的過濾器或防毒麵具。

在內蒙古陰山山脈的岩畫中,有許多麵容奇怪的,類似人頭的畫麵,有些人頭畫麵的頭上還戴著像宇航服似的頭盔。在這些畫麵的周圍,還刻有許多天體的形象。有人分析這可能就是原始人所崇拜的“神靈聖像”,這些畫麵是否在告訴人們,這些形象是來自其他星球的?

在我國四川珙縣發現的“珙(棘)人懸棺”旁的岩畫上,也有一幅像是穿了笨重宇航服的宇航員的岩畫,在兩肩上還豎著像天線一類的東西。

賀蘭山岩畫是我國岩畫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國眾多的岩畫之林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賀蘭山岩畫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麓的賀蘭縣金山鄉,海拔1448米。岩畫分布在麵積約021平方公裏的山宕溝畔上,有300餘幅。賀蘭山岩石主要成分為灰綠色細粒長石石英砂岩,次要成分為暗色礦物,有雲母、綠泥石。岩石硬度約7度,適宜鑿刻,且可以長久保存,為製作岩畫的有利因素和條件。

賀蘭山岩畫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有近3/5的岩畫是人麵像,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裏是形形色色人麵像繪畫館。岩畫中的人物麵部奇異,許多人麵像畫麵簡單,多數人麵像有眉毛鼻子和嘴,而偏偏缺少一對眼睛,這可能與作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有關。在這些變化多端、詭異神秘的岩畫中還發現了一幅裝飾奇特的宇宙人形象。這個宇宙人形象岩畫在賀蘭山北側第6號地點,離地19米,麵迎西南方向,高20厘米,寬16厘米,磨刻法製作。這是一幅惟妙惟肖形態逼真的身著宇航服的天外來客。這位客人的裝飾與我們今天地球上身著宇航服的宇航員相比,幾乎是如出一轍。他頭戴一頂大且圓的密封式頭盔,頭盔中間有一個觀察孔,頭盔連著緊身的連衣褲,雙臂自然下垂,雙腿直立。依稀可以看到右手提著件東西,給人一種飄然而至之感。

此外,在賀蘭山還可以看到一些與此有關的岩畫,如在山口北側第1號地點上部有一似乎頭頂圓形無線的人畫像,高41厘米,寬195厘米,其下部有一個似乎頭頂枝狀天線的人麵像,高47厘米,寬19厘米。

60年代初期,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的一座古老的山洞裏發現了一批古代岩畫,其中繪製的月亮的形象無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月圖。由於其岩石的位置在新生代第四紀衝積層之下,因而可以斷定是幾萬年以前,正處於舊石器時代的作品。在這些岩畫中,有一組月相“連環畫”最為引人注目:一彎蛾眉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使人們驚異的是,“連環畫”裏的滿月並不僅僅畫了一個圓圈來代表月麵,而是在圓麵的南端靠月南極處的左下方畫有7條以輻射狀散開的細紋線。這就是說,這幅月圖的作者極其鮮明、難確地表現了月球上大環形山中心輻射出的巨大輻射紋。這一成果在望遠鏡問世之後當然絲毫不足為奇,但是幾萬年前人類尚處於原始的社會,在“構木為巢”、“鑽木取火”,“結繩記事”的時代,能畫出一組月相的“連環畫”就令人瞠目結舌了。況且,考古科學的發現又是毋庸置疑的。因而,這也是發人深思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