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第四章

敘利亞古城之謎

1962年,22歲的意大利考古學家保羅·馬蒂埃帶領一支考古隊來到敘利亞考察。7年前,一個敘利亞農民在沙漠中偶然挖掘到一個用灰色玄武岩雕成的獅子和一個刻有圖案的盆子。馬蒂埃此行的目的就是以此為線索,進行考古挖掘。

1964年9月13日,發掘工作正式開始。不久,一塊玄武石雕刻成的無頭男人像被發掘了出來。雕象的兩肩之間,刻有阿卡德楔形文字,譯成現代文是:“埃伯拉國王伊貝特·利姆,把這尊雕像貢奉給阿斯特爾神殿。”這行字跡令馬蒂埃激動萬分。挖掘出的各種文物表明,他們找到了古埃伯拉王國古都的遺址。

考古隊先是在古都的一個房間內發現了大約15萬塊泥板文書,隨後,又在另外兩個房間裏找到了大約16萬塊泥板文書。數量多得驚人的泥板文書讓馬蒂埃目瞪口呆。

泥板文書上寫有成千的人名,5000多個地名,其中提到較多的是啟什(KISll)和阿達卜(Adab)。有一塊泥板文書上寫有260座古代城市的名字,這些城市都是曆史學家聞所未聞的。另一塊泥板文書上寫有70種動物的名稱。一些泥板文書上還寫有很多指令、稅款和紡織品貿易的賬目以及買賣契約。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埃勃拉王國的工商業相當發達。

由於泥板文書的被認讀,一個文明古國的秘密逐漸展示在現代世界麵前。從大量泥板文書中可知,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的一段時間裏,埃伯拉曾是中東最強大的國家,它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聯合附近一些村莊和城鎮而形成的,故被學者稱為“城邦國家”。到公元前2300年前後,埃伯拉王國達到頂峰,成為擁有近30萬人口的大國,僅在中心城市裏便聚居著約3萬多人。為了繼續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控製幼發拉底河流域,埃伯拉頻繁地發動戰爭,侵占鄰近的城市。有一塊泥板文書上列舉了260座古代城市的名字,有些學者猜測,這260座城市可能曾被埃伯拉的軍隊征服過。其中有個叫馬利的城邦國家,泥板文書中有500多處提到它,明確地記載下了它是如何在埃伯拉強大的軍隊麵前被征服的。然而,在這以後的數十年間,埃伯拉卻在與另一大強國阿卡德的戰爭中兩次敗北。埃伯拉城先是被掠奪一空,繼而被徹底燒毀。此後埃伯拉雖幾經興衰,卻再也沒能恢複往日的強盛,到大約公元前1600年左右便在曆史上消失了。

埃伯拉王國消失的同時,也給後人留下許多未解之謎:埃伯拉王國滅亡的全部原因是什麼?埃伯拉人的去向及其後裔何在?當今那一種文化是埃伯拉文化的繼承者?

大津巴布韋的千古懸念

距離津巴布韋南部維多利亞堡東南大約27千米,靠近凱爾湖處,有一個名叫大津巴布韋的古建築。人們至今對它的來曆眾說紛紜。說起大津巴布韋的發現,得首先提提獵人倫德斯。

倫德斯的驚人發現

公元1868年,葡萄牙獵人亞當·倫德斯到凱爾湖邊狩獵。一天,他追逐一頭野獸,穿過了一片樹林。忽然眼前一亮,在一片開闊地前麵的小山坡上,他發現了一座黑黝黝的城堡。

倫德斯小心翼翼地走進這空無一人的古城堡,好奇地打量著。這裏已成了廢墟,根據依稀可辨的字樣可知,這裏原叫大津巴布韋,在當時曾是一個熱鬧的去處。倫德斯看到:大津巴布韋有一個橢圓形的建築物和一個如同衛城一般的堡壘。整個大津巴布韋的建築異常精致和整齊:橢圓形的建築物實際上是一座小城,城牆高9米,長256米,牆壁是用堅硬的花崗石砌成的,石塊排列得非常整齊,雖然沒有采用任何粘合劑,但石塊與石塊接合得很嚴密,城的東、西、北三麵各有一扇門,門的頂部用花崗石砌成拱形。令人費解的是,小城的東南部還有一道平行於城牆、與之相隔1米左右的石牆。牆與牆間的通道竟有100米長。通道的盡頭是一個半封閉的院子,院子裏豎著一座9米高的錐形石塔。

小城外麵的懸崖上,古人們找出了一條小道,順小道而上可以到達衛城,衛城在小城90米高處,城牆有10米高,五六米厚。登上它,可以鳥瞰四處,將小城看得一清二楚。更令人驚歎的是,小城和衛城的牆上都雕著精美的圖案。

倫德斯回去以後,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朋友們。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遠近許多人都知道了此事。一時間,考古學家和欲先睹為快的人們全都擁向這片寂靜的山林。

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大津巴布韋曾經繁榮興起過的說法似乎已成定論。但是,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能掌握如此高超的建築藝術?他們又是怎樣懂得幾何學、物理學等高深知識的?還有,他們為什麼要造古堡?造了以後為什麼又要放棄?這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人們。

地質學家的騙局

1872年,一位名叫卡爾·莫克的地質學家來到了大津巴布韋,胡亂發掘一番以後,便萌發了製造騙局的念頭。卡爾·莫克回去以後,竟揚言自己在大津巴布韋有了驚人的發現,弄清了古堡的來龍去脈,他信口胡謅:公元前10世紀,古埃塞俄比亞國的女王,一年好幾次要去耶路撤冷看望猶太國王所羅門。途中,為了便於休息,女王便興師動眾,造了一所橢圓形的行宮,這所行宮就是大津巴布韋古堡,古堡的橢圓形小城,便是模仿女王在埃塞俄比亞國內建造的行宮建成的,而古堡遺址中的衛域,便是仿照所羅門王所住的耶和華殿所建造的。

卡爾·莫克的這些胡言亂語竟使不少人上當受騙,他們不遠萬裏來到大津巴布韋,四處挖掘根本不存在的所羅門王的寶藏。可是,他們連寶藏的影子都沒有看到,這才發現自己聽信了謊言。

一些人以為,沒有寶藏,黃金總能找到一些吧。可是,他們折騰了很長時間,什麼金子也沒有找到,於是便深深痛恨謊言的無恥。

20世紀40年代,一些科學家陸續來到大津巴布韋,再度對它進行詳盡的考察。然而,在對考察結果的評價上,人們又產生了分歧。一些人認為大津巴布韋是來自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成的,而非洲本地人在當時尚處於愚昧狀態,他們根本造不出如此漂亮的城堡。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大津巴布韋是非洲人在中世紀時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還有一些人認為,這古城堡是非洲人在外來民族的指導下建成的;而一些阿拉伯考古學家則直截了當地說,大津巴布韋古堡是古代阿拉伯移民建造的,因為橢圓形城堡中那個錐形石塔,幾乎跟阿拉伯的清真寺廟一模一樣,這就是最好的明證。

以後,人們又對大津巴布韋的居民問題展開了討論。有人說,古堡是古代酋長居住的地方,因此最早的居民是古代酋長。也有人說,那兒是古人開采和冶煉黃金的地方。古代居民是那些淘金客。還有人說,大津巴布韋古堡是古代宗教朝聖地。真相到底如何,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柳暗花明又一村

1950年,幾位考古學家到大津巴布韋考察。他們挖開圍牆的地基,在那兒發現了兩片木頭,這木頭對解謎到底有何意義?它能不能幫助人們揭開大津巴布韋的秘密?人們將這兩片木頭拿去用同位素碳14測試手段進行分析。分析的結果表明,這種取自登布提樹的木片的年齡在1250~1450年之間。於是,這些科學家便認為,大津巴布韋古堡建造的年份大約在公元6世紀到8世紀,建造者是當時已具有相當發達建築技術的非洲人。但有人反駁道,木片的年齡並不能代表古城堡的年齡。誰能保證,這木片不是城堡造好後很久才釘下去的?還有,人們很難排除先砍木頭,然後再將砍下很久的木頭從別處移至城中的可能。數不盡的疑問弄得研究者心煩意亂。看來,要解開這些謎團,並不是短時間能辦到的。

石頭城之謎

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韋共和國,1980年獨立,國名取自國內的石頭城遺址。津巴布韋的含義就是“石頭城”。

16世紀初,萄葡牙殖民者入侵南非時,已經風聞津巴布韋石頭城的故事。1868年,德國探險家卡爾·毛赫潛入石頭城勘察,被當地酋長捉住,一無所獲。1877年,他再次潛入,將石頭城的方位標注在地圖上,搜刮了一些文物,回國後向世界宣布這一“偉大發現”。消息傳出,西方殖民者蜂擁而至,將珍貴文物洗劫一空。

津巴布韋現存大小石頭城遺址200餘處。最大的一處叫“大津巴布韋”,現已辟為國家公園。

遺址在一片162平方千米的丘陵地上,三麵環山,北麵是湖泊,叢林野草掩映著大片石頭建築群。牆壁幾乎都用長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崗石板壘成,中間不用任何粘結物,但卻砌得非常嚴整牢固,渾然一體。

石頭城遺址可明顯分成三個部分。

在山穀開闊地上的大圍場,是一座橢圓形的城寨,依山傍崖而建,城牆圍起的城區麵積約4600平方米。城中最顯眼的建築是一座圓錐形實心塔,高15米,可能是當年王室用來祭祀的膜拜物。非洲黑人學者姆富卡博士認為,大圍場是國王的“三宮六院”,是後妃們的住所,而不是曆來所說的王城。真正的王宮是在山城的城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