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底比斯王國之謎

在尼羅河中遊,北距開羅700千米,南距阿斯旺200千米,有一座4000年前的都城底比斯。它便是古埃及文明的發祥地。

底比斯建城於4000多年前,到公元前1555年進入鼎盛期。公元前663年亞述(今伊拉克兩河流域)人入侵,城毀。後又遭希臘人、羅馬人的蹂躪,再加上盜賊的挖掘和偷盜,珍貴文物被劫掠一空,僅剩下若幹搬不動的建築物留在地上。從殘存的柱、廊、碑、牆基、墓室上,約略可以看出底比斯顯赫的曆史。

底比斯是古代埃及帝國的中王朝和新王朝的國都,曆代帝王辛勤經營了1000多年,是一座“生者與死者奇妙結合”的城市。城跨尼羅河兩岸。東岸是“生者的樂園”,是法老(國王)居住的地方,規模壯闊,號稱“百門之城”,擁有200座城門,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內有豪華的王宮、陰森的神廟、大臣和奴隸主的府第、外國使節的賓館、手工作坊、監獄、兵營、奴隸們的地洞、茅舍、等等。西岸是“死者的天堂”,曆代帝王及其親屬、大臣都葬於此,營建了連綿不絕的陵墓群,號稱“國王穀”。

“國王穀”峰峰相連,懸崖相對。從第十八王朝開國國王為自己建造第一座陵墓開始,曆經500多年,形成世界上少有的王陵群。墓穴依山開鑿,高低錯落,布滿崖坡。已發現國王墓62座,據史載還應有幾座。

墓道中常見這樣的文字:“你死之後,必將複生,靈不離軀體。你在人世所為,猶如一場夢。”帝王們將自己的墳墓建得極其豪華、神秘和隱蔽。墓成之日,即將建陵匠人悉數處死。

1911年人們發掘出一座從未被人觸動過的陵墓,從中取出國王完好的木乃伊和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從出土到運往開羅博物館,整整花了9年時間,可見財寶有多麼多!這位圖坦卡芒國王(約公元前1371~前1351年)用的是黃金棺材、黃金麵具、黃金寶座,還有殉葬財寶2000多件。而他不過是個毫無作為的傀儡皇帝,20歲便夭折的末代君主,那些有功有勢的國王,墓中寶物就更可想而知了。但由於千百年來盜墓者的挖取,“國王穀”珍寶散失殆盡。現在開羅博物館收藏的王陵文物,隻不過是“國王穀”財寶滄海中的一粟而已。

如今“國王穀”中已有好幾座陵墓清理出來供人參觀。通往墓室的甬道深入地下從幾十米到百餘米不等,兩壁凹凸不平,空氣稀薄,光線昏暗,令人感到窒悶、恐怖。而墓室則非常敞亮,四壁的浮雕和象形文字美不勝收,左右廳室和頂壁的彩繪眩人眼目,石棺精雕細刻,複製的死者雕像栩栩如生,殉葬品比比皆是,再現了幾千年前的輝煌。

除去帝王陵外,還有後妃區、大臣貴族區的墓葬群,這些陵墓數來也有四五百座。它們的規模沒有王陵的大,不似王陵那麼陰森恐怖,更接近凡人的生活。墓室裏的壁畫充滿了生活情趣,再現了當年的人們吃喝玩樂、舞蹈歌唱、談情說愛等生活場景。

為了管理保護好底比斯遺址,在遺址南半部建了一座山城盧克索,人口僅有4萬,它完全是為了底比斯的旅遊業而興建的。

隨著考古發掘的進一步深入,底比斯“國王穀”將會有更多的秘密被人們揭開。

王國為什麼突然消失

在土耳其境內、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安納托裏亞高原,距今3100年以前,曾經出現過一個強盛的奴隸製王國——赫梯王國。

赫梯王國建立後,經濟、文化發展迅速。赫梯人對蘇美爾楔形文字改造後,很快地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涅西特楔形文字。他們很注重軍事力量的發展,還將土著居民的馬車改造成實用的戰車,使戰鬥力逐漸增強,為他們四處征戰提供了必要的保證。公元前16世紀,他們攻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消滅了古巴比倫王國。並且他們還吸收了巴比倫的文化,在國內進行改革,製定新的法典,使赫梯王國進入了曆史上的強盛時期。

又過了100年的時間,赫梯人率先進入了鐵器時代,這使他們的軍事實力和生產水平大大地優於他們的鄰國。

赫梯人發達的冶鐵業和高超的製鐵器技術載入史冊。考古學家從波加茲克伊附近的五陵遺址中挖掘出的含鎳短劍及其它鐵器和鐵渣等實物,都充分證明它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鐵器文明的古老王國之一。

強盛了500多年的赫梯王國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是誰滅亡了赫梯,並且徹底摧毀了它燦爛、悠久的文明成就,使它對後世毫無影響?對這些科學家們甚至連個猜測或假設都沒有,隻能等後人去找出圓滿的答案。活人獻祭的阿茲泰克人

公元1519年高戴斯遠征墨西哥的隊伍中,有一位文武全才的迪亞斯,既能領兵作戰,也能執筆記錄遠征隊伍的戰績及見聞。迪亞斯已見慣戰爭的恐怖場麵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殘酷行為,但他踏進阿茲泰克印第安人首都泰諾赤提特蘭城中休齊洛波特裏神廟,嗅到裏麵的惡臭時,不禁立即退避,那首都位於今天墨西哥城所在地,迪亞斯退出神廟後有這樣的記載:“我們回身就跑,簡直迫不及待。”

這神廟是一座屠宰場,神廟內的牆壁一片黝黑,盡是凝結的人血,迪亞斯目睹三個剛宰殺的“祭品”躺在那裏,站在旁邊的祭司,手上的石刀子還滴著鮮血。西班牙人揭露了印第安人的一種宗教,那宗教需要宰殺很多人獻祭;神廟於1487年擴建後,舉行了5天的奉獻儀式,其間就殺了數千人獻祭,一年中殺人多少可見一斑,征服者無疑誇大了阿茲泰克人的殘忍程度,希望教會領袖知道西班牙人侵淩殺掠的殘暴行為時,不予深責,但當時的記載清楚確實,征服者給眼前的景象震懾得目瞪口呆。那5天的儀式中宰殺的人數,各有不同估計,有些估計高達8萬人,但專家最近計算出那5天內宰殺的人至少有14000。

阿茲泰克人的圖畫常常描繪以活人獻祭的風俗,可見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至於殺人多少則缺乏統計數字,美國加州大學人口統計學家庫克,根據史料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在西班牙人到達前的100年間,墨西哥境內所有阿茲泰克神廟中宰殺的人平均每年達一萬五千名,其中很多是戰俘,這項估計可能很保守,庫克的同事博拉認為每年在祭壇上獻作祭品的人,數目可能達25000多,即每年犧牲總人口的1%。

阿茲泰克人為什麼要殺那樣多同胞呢?直到最近數10年,曆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大致接納這種說法:殺戮純為宗教方麵的需要,根據阿茲泰克人的信念,每天夕陽西下,太陽神便死亡。要確保太陽翌晨再升起來照耀世界,必須以人血作祭。其他神祗也有共通的嗜血特性,因此殺人獻祭幾乎每日都有。

阿茲泰克人的圖畫顯示,奉獻給太陽神的隻是人的心髒。屍身拋棄在金字塔形廟宇的陡峭階梯上,頭顱則割下來,陳列在廟宇附近的顱架上,迪亞斯與同事德圖皮亞曾分頭查看兩處陳列大批頭顱的地方,一處在泰·諾赤提特蘭,另一處在索科恃蘭。迪亞斯點數了10萬個顱骨,德圖皮亞則點數了136000個。現代有人對殺人獻祭風俗的成因提出不同看法,1946年,庫克發表有關15世紀中美洲人口的研究報告,結論是:阿茲泰克人人口增加的速度比糧食增產更快,所以殺人獻祭可能是控製人口的間接方法,但很多人類學家對此種說法表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