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很奇妙。它像一顆種子,種在心裏會萌芽、會生發。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教育不同,西方教育要求你先理解,然後繼續學;中式教育並不要求你當時就能懂,而是要求你大聲誦讀,然後記住,到某個人生階段,有所觸發,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最後這些知識和觀念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此外,國學非常典雅,非常美,它讓人用豐富的意象去感知美好,同時也能用精確的語言去表達美好。所以推廣國學,應該推廣這種美,把美好的種子種到人們心中,產生好的化學反應。
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國學深入人心,有助於我們自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可以踐行一個君子應有的品德;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共享精神遺產,讓中國人的特點和麵貌更加清晰。
TA:您以作家、詩人的身份怎樣看待國學的作用?可以結合您自身的創作談談麼?
謝仲成:國學的魅力是多元而永恒的,作為與文字相隨的寫作者,怎麼樣看待國學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國學奠定了一名中國作家作品的厚度與質感,無論什麼樣的體裁莫不如此。小說中有《圍城》,正因為錢鍾書是國學大家,其文字十分的雋永,所以一直讓讀者有閱讀的興趣。第六屆矛盾文學獎全票獲獎作品《張居正》,雖然是小說,卻是一部極佳的長篇韻文,其作者熊召政文學功底深厚,詞賦寫得好,書法也別具一格,被稱為南賈(賈平凹)北熊(熊召政)。這無不與熊先生深厚的國學修為有關。
具體到現當代詩歌,如戴望舒《雨巷》、餘光中《鄉愁》、朱湘《采蓮曲》等,都有古詩詞歌賦的韻味,一詠三歎,讀者神會。
至於我個人,無論事業怎麼發展,詩心一直猶存。詩也時刻化作我的涵養。人會有不如意不快樂,但一定要詩意的生活。
個人偏好,前十年我比較偏重外國文學,從中感受到意境之美;後十年我涉足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習到靈動之韻,但總有不踏實的感覺,這就讓我把目光投向了博大精深的國學,僅一年的時間, 我就領略到厚重之力。
拿兩首我在武大櫻花樹下寫的詩為例吧:
第一首是三月櫻花盛開的時候,《櫻花樹下》:
我和你相逢時/正是櫻花開放/美麗的櫻花樹/美麗的你/妝點年華刹那/櫻花開放/落英紛飛/都不過一世芳華
我和你已分別/櫻花已經凋謝/依然櫻花樹下/往事成煙/如夢飄在空中/塵埃落定/雨打落紅/多少沉醉風雨中
第二首是近作,已是秋冬時節,《唯有我,賞你無花的容顏》:
此時/就在無從返還的盡頭/有誰/和我一樣/在意深秋的櫻花樹/隻為半月的喧囂/享受長久的孤獨
那些已經消失的/是曾經的幽香/從春天開始/不明你繁華的榮耀/卻願感知你寂寞的轉身
三月裏/不見我的蹤影/隻在秋天/無人的時刻/等你/沒有別的企望/唯有我/賞你無花的容顏
地方和對象相同,你就會發現兩首詩的力量不一,雖然第一首已作為歌曲傳唱,但我更喜歡第二首,具有不一樣的想象空間,這都和古詩意境相關,我不能肯定自己的創作能走多遠,但從國學之中找到了文學的本源,足矣。
記者:您覺得您辦國學的優勢何在?有沒有困惑?
謝仲成:談不上很大的優勢,如果有那麼一點的話,肯定是多一份熱愛也願意去做這個事情。
可能是作家、詩人和經商者的身份讓我在推廣國學時相對順利。別人會認可作家、詩人推廣國學相對專業;同時作為經商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不那麼功利,這正是當今推廣國學所需的。對國學隻有熱情不懂內涵不行;如國學大家郭齊勇教授說的“賺錢的國學”,這不可能是真正的國學,這樣的國學會走樣、變形。
當然也有困惑,在於國學還沒有與生活緊密相連,就是國學的實踐性。怎麼樣讓國學改變、美化我們的生活?會有實現理想目標的一天,可能有很長的路要走。
還有,就是推廣國學的力量相對薄弱,還遠遠沒到千軍萬馬其聲喑的程度。?
TA:您為什麼要辦國學?
謝仲成:麵向社會的武大高端國學班開課後,好評如潮,這不是對我個人的評價,是對國學的鼓與呼,是高端國學出現後的欣喜。武大國學院有一個國學班,有本、碩、博,培養武大愛好國學的學生,師資好,學生讀很多經典,辦得有影響很成功。但實力再雄厚的高等學府因方方麵麵的因素也有辦學的局限性,尤其是為社會上培養人才的時候,就會順其自然地結合社會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