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學三人談(1 / 3)

國學三人談

思想

作者:王兆鵬

參與嘉賓:王兆鵬

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曾任楚天少兒詩詞朗誦大賽評委

於亭

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國學院副院長,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謝仲成

作家、詩人、武漢大學中華智慧(高端國學)項目負責人

我提倡和支持

國學對孩子來說

不是裝點門麵

而是一種人格精神的培養

一種文化根脈的傳承

TA:吟誦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今天吟誦傳統經典,是否還具有意義?您自己有沒有吟誦的習慣,能否與讀者分享一下您的吟誦經驗和故事?

王兆鵬:吟誦當然有意義。特別是傳統的詩詞曲賦等韻文,隻有通過吟誦,才能體會原作的聲情,體會原作的藝術魅力。我們常說一篇優秀的作品是聲情並茂,這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隻有借助吟誦才能體會得到。就像一首歌曲,隻有唱出來,才知道好不好聽。再優美的歌曲,你不唱,也體會不了它的妙處。同樣的道理,不吟誦,也很難真正體會和感受詩詞曲賦的精髓妙處。吟誦,還有助於記憶。

我有時記不清某一首詩詞作品的句子,就從頭開始吟誦,一吟誦,原詩的句子就都記起來了。這就像有些歌曲,歌詞記不得了,但哼哼曲調還能記得。

我的吟誦,是得之於民間。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農村的娛樂形式很少,到了冬天,就請說書的藝人到村子裏講《水滸》、《三國演義》等故事,全村男女老少圍坐一屋,聽藝人說書講故事。說書過程中,遇到詩詞,藝人就用鄂東調子吟唱。那種吟誦的腔調,我印象深刻,終生難忘。前幾年我試著用那種腔調來吟誦唐詩宋詞,也蠻有味道。於是空閑時就吟誦,自娛自樂。

TA:因為曆史原因,今天國人對國學,有一定的生疏,也有一些誤讀,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如何去偽存真,發揚國學精髓?

王兆鵬:最好還是引導讀者讀原典,讀經典原文。初讀時,也許不太理解,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慢慢地就能理解、感悟國學中的精髓了。

TA:您是否提倡國學從娃娃抓起,您認為國學對孩子來說,有怎樣的影響?

王兆鵬:?我提倡和支持。國學對孩子來說,不是裝點門麵,而是一種人格精神的培養,一種文化根脈的傳承。

TA:您做過第十二屆楚天少兒詩詞朗誦大賽的評委,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王兆鵬:印象最深的是家長和少兒們對詩詞吟誦的參與熱情。但都隻是用普通話朗誦,而沒有拿腔拿調的吟誦。

TA:現在武大開辦高端國學班的謝仲成先生是您的學生,您為這個班上過兩次關於詩詞的課,很受同學們歡迎。你對這個國學項目總體感覺如何?

王兆鵬:是真正的國學的傳承。他不是急功近利式地追求國學的現實功用,而是追求國學對人的品味、精神的塑造與影響。我覺得他是真正理解了國學的本質、國學的精神,並付諸實踐。

TA:詩詞朗誦、吟誦,在今天受到孩子和成年人的青睞和歡迎。本報主辦的楚天少兒詩詞朗誦大賽,14屆比賽吸引了近10萬孩子參與其中。3位嘉賓能否分享一下各自對吟誦詩詞的看法,以及吟誦的故事?

於亭:我是學古文獻專業的,求學時代,老師們會要求我們記誦古代典籍。《論語》、《詩經》不能少,楚辭裏麵的《離騷》、《九歌》要能背,還有《春秋》、《左傳》、《尚書》等等。不但要背,還要朗誦,我們學著大聲讀出來,感覺其實挺好。

後來給學生上課,即便久不習背,我依然張嘴就來。我常常告訴學生背誦的好處,不到關鍵時刻很難切身體會——書到用時方恨少啊。當你搜腸刮肚,腦子裏沒東西的時候,要臨時查書都不知道是哪本書!

TA:當下學習傳統文化蔚為熱潮,3位都一直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學的推廣,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於亭:我參加武大的祭孔儀式已經多年,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師和學生們對儀式的敬畏和尊重。有時大雨瓢潑,有時烈日高照,但老師和學生立在露天,巋然不動,沒有一個七歪八倒的。那是一種儀式感,也是君子之姿。我覺得是受了洗禮。人一輩子總要有幾次經曆這樣的儀式,那個瞬間,儀式是改變一個人的。

TA:當下,有些人對國學和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有所生疏,如何讓人們真正走近國學?在國學推廣上應該注意什麼?

於亭:現在對國學確實存在一些誤讀,比如念念《三字經》、《弟子規》,就覺得是在學習傳統文化。還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婦德班”,倡揚“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就是將國學等而下之了。重拾國學不能不分良莠,盡管這可能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作為學者,我們也應該向社會多傳輸一些正確的傳統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