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建設:腳踏實地,乘勢而上(2 / 2)

40年的感與悟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近40年。對於劉建設而言,從邁向改革開放到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40年的經曆已經非許多人能及。他信奉的企業理念之一是:公司發展中一時的好壞快慢都隻是過程,關鍵是看誰能笑到最後。

10年前,我國某青年經濟學家評價劉建設是:有一定理論根基的企業家,有相當實踐經驗的理論家。的確,與記者接觸過的大多數企業家不同,理論和實踐在劉建設身上幾乎做到了完美統一。或者說,正是那些豐富的人生經曆,讓劉建設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的不僅僅是財富,在創富過程中的所思所想,他時刻予以歸納和總結,並將這些思考內化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作為典型的“老三屆”和“海歸”派(海南歸來),劉建設無疑對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最有發言權。在他看來,改革給了無數個當年像他這樣的年輕人一個證明自我的機會,也讓中國的經濟、精神麵貌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巨大變化。

“中國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200年才走完的產業升級,這在世界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劉建設認為,也正因如此,中國高速改革帶來的“後遺症”也開始出現:城鄉差距、東西差距和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與之相對應的看病、上學、住房等百姓生活問題也開始集中出現。“處在這個巨變的社會中,人們在經曆了物質生活的提高之後,近年來開始變得越來越缺乏社會安全感和幸福感。”劉建設分析說,這一方麵是因為逐漸加快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另一方麵則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長期注重工業經濟而忽略精神文化產業發展的結果。大量高投入、高汙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得以迅速發展,文化產業卻長期停留在“戰線”和“事業”階段,未進行係統挖掘。

作為嗅覺靈敏的商人,劉建設從改革前30年中嗅到了太多商機,每次轉身,都在引領時代的步伐。2012年起,劉建設敏銳地意識到農業產業化將帶給中國巨大的商業機會,在他人生的第60個年頭,劉建設果斷將集團發展得到重心轉向中國有機生態農業領域,計劃用10年的時間,搭建“一網、十城、百園、千品、萬店”為核心的“中國金穗產業聯盟”,“這將是一個超過千億的市場,未來發展更是不可限量!”劉建設對此充滿信心。

劉建設還認為,隨著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周邊城鎮化建設必將加速,“農民進城,而企業家則要下鄉”。長江經濟帶大有文章可做。

其實,劉建設很少加入過社會各類組織或機構。在他的頭腦中,自己考慮最多的還是如何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企業,同時“位卑未敢忘憂國”,他經常站在國力競爭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模式上思考,思考改革的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如何更好。

然而,也正因為如此,劉建設才義無反顧地牽頭了楚新會投融資平台。希望能夠集大家的智慧,共同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貢獻力量。

從工廠的學徒,到集團的總裁,劉建設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勇於挑戰、敢為人先,更是對機遇的準確把握。博大集團並非劉建設一個人的,但正是劉建設的精神影響著博大人不斷拚搏。在國家大力發展長江經濟帶的機遇之下,劉建設決心帶領博大創造更多的輝煌。正如他所言:“昨天的輝煌,屬於多年來伴隨著博大一起成長,灑一路汗水,留一路華章的全體博大人;今天的博大人將更加精誠團結,腳踏實地,乘勢而上。”

編輯/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