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設:腳踏實地,乘勢而上
封麵人物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過天空的鳥兒,他們飛翔在藍天白雲之間,那麼閑適那麼俊美,那是因為它們善於借助空氣的動力。把握時代的潮流,搶占市場商機,構建和諧共贏的客戶關係,是博大實現快速發展的源泉;承擔社會責任,傾心報效國家,則是打造百年博大的不竭動力。”
這是劉建設寫在博大科技集團網站上的致辭。從中我們不僅能體會到一個企業家的胸懷與社會責任感,也能夠感受到這位“學者型哲商”內心的一絲細膩。
“哲商”的創業路
劉建設的經曆可以用“傳奇”形容。作為1977年恢複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央視專題報道“生於1977”的主角人物,劉建設用30年的時間,從一名普通的知青、工人成長為大學教師、國家幹部,後又轉型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不少人甚至會有這樣的疑惑:劉建設身上最為耀眼的,究竟是那些閃光的企業經營業績,還是他頭腦中的那些思想光輝?
2013年之前,外界對劉建設的標準定義是:武漢博大科技集團總裁、湖北三峽非博園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世界傑出華商會副會長,湖北省企業文化促進會會長,幾所大學的兼職教授;2013年之後,劉建設的頭銜又增加了一個:中國金穗聯盟首席構架師。而劉建設似乎對這些稱謂都不太在意,反而更喜歡稱自己是一個“行動著的思考者”。
這當然和他的生活經曆有關。1968年,16歲的劉建設作為“老三屆”知青下鄉洪湖,後來進入工廠當了幾年工人。通過努力,到1977年,25歲的劉建設已經是車間裏的正式二級工了。
那時,劉建設已經入黨4年,還是廠裏的團委書記,對企業有了極深的感情。就在那一年,劉建設敲開了另一扇門。
當年,國家恢複高考,劉建設首批考入武漢大學。在武大學習期間,劉建設很快成為老師和同學眼中公認的優秀學生。大學畢業填報分配意向時,仍對工廠念念不忘的劉建設一口氣全部填了“下基層、回工廠”。
劉建設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院裏的副主任、主任、書記執意要他留校,輪番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後,愛才心切的學校不得不以組織原則把他留在了武大。
留校後,劉建設先後當過老師、校團委書記、圖書情報學院副院長兼副書記等職,一路順利。不久,他的年輕有為即被省委看中,劉建設被調湖北省委科教部工作,並先後任高教科技處、省委高校工委宣傳處處長一職,成為當時湖北省委最年輕的正處級幹部,仕途一片光明。
但是,他再次選擇了新的挑戰——1992年,劉建設調任海南某大型國有企業任常務副總經理。在海南的三年多時間裏,他被當地熱火朝天的經濟建設形勢感染,心底的“企業家情結”又開始複蘇。1995年底,劉建設在反複斟酌後辭職回到武漢,下海創辦了武漢致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即今天武漢博大集團的雛形。
劉建設回憶:為了湊夠創業之初的23萬現金,他幾乎是動用了所有的社會關係。最後,在武大背後風光村附近的一處廢品回收站旁,劉建設的創業之旅開始了。
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他最初的科研成果“一次性自動靜脈采血管”開始迅速打開市場。劉建設乘勝追擊,企業的生產領域迅速擴張,數年間就創辦了多家公司,涉及電氣絕緣、生物醫療、信息網絡、納米新材料、精細化工等領域的科研、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博大科技集團,後被授予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企業資產達到十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