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拒絕花架子,不在口號聲中放走成效——落實責任不打折(2 / 3)

在工作中,麵對老板或上司追究責任,隻要是自己的責任,哪怕隻是一點點過失,都應該承認,千萬別辯解,別找借口。

責任到此,不能再推。對責任的推卸是對公司、對自己的一種傷害。堅守責任,即守住生命中最高的價值。

3.強化責任意識

我們每個人無論麵對的責任是大是小,無論做什麼工作、在什麼崗位上,都應該認真落實自己的責任,強化責任意識,落實到行動上,用強烈的責任心推動工作高效落實。

事事關己——落實過程中,你就是第一責任人

在企業裏,老板越來越需要那些敢作敢當、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的員工。美國一家大公司總裁說:“我最不欣賞那些遇事不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如果有誰說‘那不是我的錯,那是別人的責任’而恰好被我聽到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開除他。”

在工作中,仍有一些人責任感不強,責任意識淡薄,突出表現為:有的人認為促進發展,解決難題是領導和上司的事,與己無關;有的人隻考慮自己在公司中應享受多少權利,不考慮自己為公司付出了多少;有的人身在其位,不謀其職,出工不出力,得過且過,對該執行和落實的工作一拖再拖,工作無結果。

職場魔方:

一位客人到某家具公司買床,選中一件商品後卻發現並不喜歡與之相匹配的床頭櫃。於是,客人對家具部的售貨員說:“你們能幫我配一個床頭櫃嗎?你們公司的我看了,都不喜歡。”當售貨員剛要說對不起,我們這裏沒有了的時候,恰好店長經過,馬上說:“沒問題,我幫你找一下。”店長很快調來三個床頭櫃,其實那三個床頭櫃都是從別的地方調過來的。最後,客人從這三個床頭櫃裏麵挑了一個,這單生意因此做成了。

經理告訴員工:“我們不是家具行,但我們是生活中心,我們應盡可能想辦法滿足客戶提出的要求。以後不要對客人說我們沒有,不要說這個東西我不知道,不要說你去找誰,不要說這個事情不歸我管,這都是違背了窗口意識的觀念的。”

身在職場,隻要關係到公司的利益,你就要毫不猶豫地承擔相關責任。如果你想要得到提拔,與公司利益相關的任何一件事都是你的責任。如果你想讓老板相信你是個可造之才,最好最快的方法莫過於積極尋找並緊緊抓牢促進公司發展的機會。

對工作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忠於職守,以一絲不苟、謹慎細致的工作態度,認真地完成工作的每一個步驟。隻要你謹守認真負責的態度,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終有一天會得到人們的肯定與認同,贏得領導的賞識,為自己開創嶄新的前途。

點石成金:

作為企業員工,要承擔責任首先要認清自己的責任,責任一旦明確,就立刻去落實。培養 “我就是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員工應做到以下幾方麵:

1.強化責任心

責任無處不在,它存在於工作的每一個崗位中。責任和權利是對應統一的。沒有無責任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責任。要享受一定的權利,必須盡到相應的責任。責任,是成就事業的可靠途徑,需要每個人自覺擔當。有了責任心,再危險的工作環境中風險也能很小;沒有責任心,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險情。責任心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心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

2.提高責任能力

責任由具體的崗位或職務上的人來承擔,因此,承擔責任的能力,即責任能力,就成了衡量企業人才的一條重要標準。

伊利集團總裁潘剛說:“責任也是一種能力。”不管一個人的學識、能力和經驗如何,隻要有責任能力和責任心,能夠有效地承擔起自己的崗位責任,就能完美地落實責任,就是企業的人才。

3.首先向自己問責

近年來,服務行業出現了一種名為“首問製”的處事原則。所謂“首問製”,就是說在服務行業中,每一位工作人員,不管是不是屬於自身的工作範圍,和自身有沒有直接的關係,都要把客戶當做自己服務的對象,不要找理由推托客戶要求你做的事,或是對客戶的其他合理要求不予理會,而要積極主動地通過相關部門或通過自己的努力盡量滿足客戶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做到讓客戶滿意。

1%就是100%——落實中的小疏忽,工作中的大問題

落實責任無小事,每個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構成的。但萬事皆因小事起,在工作中,不能因為手上的任務是小事就敷衍應付,輕視責任。因為你在工作中的一個疏忽,到了客戶那裏可能就會變成大問題和大麻煩。

職場魔方:

一個地方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個事件:

某貨站給客戶發運一批貨物,承諾在2010年11月6日送到,但是直到2011年3月15日客戶仍然沒有收到貨物。不得已,客戶在“3·15”消費者權益日那天在媒體上刊登了一篇《百日物流何處在》的文章。文章一經刊登便受到不少業內人士的關注,同時也引起了速遞物流企業的重視。物流方給出的解釋是貨物運遞時間過長與冬季冰雪天氣道路受阻、交通管製等客觀原因有關。但由於物流貨物大多要經過汽車、火車等多種運輸工具聯合運輸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作業流程,貨物發運過程中的各環節不銜接、作業流程不順暢會造成貨物延誤且往往難以查詢。

無論錯誤怎樣細小,都可能造成重大的損失。一位管理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產品,到客戶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工作中一個小小的疏忽和失誤,就可能造成產品和服務上的缺陷,每一個缺陷都會影響企業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給企業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許多企業不得不用巨大損失換取一個深刻的教訓:服務無小事。

每個客戶都希望自己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被重視,服務中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引起客戶的不滿,甚至可能產生十分嚴重的後果。一位企業經營者說:“如今的消費者是拿著‘顯微鏡’來審視每一件產品和提供產品的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獲得較寬鬆生存空間的企業,不是‘合格’的企業,也不是‘優秀’的企業,而是‘非常優秀’的企業。自己要求自己的標準,必須遠遠高於市場對你的要求標準,這樣你才可能被市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