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不同年齡段,不同的食補方案4(2 / 2)

老人也不宜吃精細的食物。精細的食物在加工過程中,所含的各種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而這些營養恰恰都是人體最需要的。老年人倘若常吃這些精細食物,更會導致營養素的缺乏。

所以,老人除了吃米飯、饅頭、發麵餅外,還要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另外,牛奶和豆製品、魚及適量的肉也不可缺少。

老人飲食遵照“3+3”原則

零食可不是小朋友或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適當地吃些零食,對熱量的補充和營養平衡是很有好處的。專家建議,老年人每天除了三頓正餐外,還要有三頓加餐,一些小零食作為加餐最合適不過了。

老年人吃零食要吃得科學,65歲以上老人早餐後2~3小時,約上午10時吃一次零食,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維生素含量高的蘋果、香蕉、橘子、獼猴桃、西瓜等新鮮水果。

午飯後休息一會兒,等到下午3點左右吃點種子類的零食是個不錯的選擇,如葵花子、花生、核桃仁、鬆子等。不過,種子類的零食雖然能夠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及多種微量元素,但唯一的缺點就是熱量太高,因此不宜吃得過多。瓜子、花生、鬆子限製在10粒左右,核桃仁2個就足夠了。

年輕人保持身材不主張睡前進食,但老年人在睡前吃少量零食對身體有益,一小杯125毫升的酸奶加2片餅幹,不僅能幫助老人更快入眠,還可以達到補鈣、預防膽結石的功效。

人過中年以後的進食方式就應該像羊吃草那樣,餓了就吃點,每次吃不多,胃腸總保持不饑不飽的狀態。每天飲食遵照“3+3”原則,做到三頓正餐和三頓加餐,營養就能均衡了。

專家特別提醒,對於肥胖或有糖尿病的老年人來說,含糖量較高的各種糖類和巧克力,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老年人一日四餐,吃得飽又吃得好

老人的消化功能日益減退,難以消化吸收所吃的全部食物,如果每頓飯吃得比較多,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增加心腎的負擔。但如果吃得過少,每日攝入的營養很可能不足,難以滿足機體的正常消耗,容易出現饑餓、頭暈、乏力、胃痛等不適症狀。專家建議,老人一日四餐比較好。

那麼,怎樣安排四頓飯的時間呢?

1早餐和午餐的間隔時間比較短,午餐和晚餐的間隔時間比較長。這種情況下可以把晚餐提前,再加一點夜宵。比如8點用早餐,12點用午餐,下午4點用晚餐,晚上8點再加一點夜宵。

2老年人一般習慣早睡早起,所以可以把早餐提前,每隔四五個小時進一次餐。比如7點用早餐,11點用午餐,下午3點和7點再用兩次餐。

3如果晚餐吃得較晚,可以加一次下午茶。比如7點半用早餐,11點半用午餐,晚餐選在晚上6點半或7點,那就可以在下午3點左右加一次下午茶。

總之,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和消化情況,采取每頓少吃點,但多加一餐的方法調整飲食,這樣就能既吃得飽,又吃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