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不同年齡段,不同的食補方案1
第一章 孩子是塊寶,成長最重要
嬰兒如何選好“第一餐”
嬰兒1歲時生長發育特別迅速。連青春發育期也無法相比。所以嬰兒期營養的補充比任何年齡段都重要。為此我們選擇多種營養方案為嬰兒的“第一餐”做了充足的準備。
1熱能
一般來說,年齡越小,代謝越旺盛。為了適應這種高代謝,就必須攝入大量熱能,以維持生長發育的需要。6個月以下,每天每公斤體重需500千焦,7~12個月為420千焦。
2蛋白質
一般來說,1歲以內的嬰兒,母乳喂養每日每公斤體重需供給蛋白質2~25克,牛奶喂養需供給3~4克,母乳、牛奶混合喂養需供給3克。用混合膳食的嬰兒,動物蛋白質最好不少於蛋白質總量的一半。
3脂肪
嬰兒對脂肪的需求量也高於成人,每日每公斤體重新生兒約需7克,2~3個月嬰兒約需6克,6個月後的嬰兒約需4克,以後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至3~35克。嬰兒每日攝取脂肪的供給量約占總熱量的30%。
4碳水化合物
最初3個月是靠乳糖來滿足需要,乳糖含量:母乳為6%~7%,牛奶為4%~5%。最初嬰兒僅能消化乳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對澱粉不易消化,故米、麵類食物應在3~4個月後才開始添加。
5鈣和磷
足夠的鈣、磷能促進骨骼、牙齒的生長。嬰兒體內的鈣約占體重的08%,至成年為15%,嬰兒每日約需鈣600毫克、磷400毫克。鈣與磷攝入的比例是1∶15較為相宜,這關係到它們的利用程度。母乳這個比例較為適當,故母乳喂養的嬰兒患營養不良與佝僂病者明顯少於人工喂養。
6鐵
鐵對嬰兒極為重要,它是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各組織的氧氣運輸亦離不開它。嬰兒生長發育快,對鐵的需要和利用相應要多。胎兒在母體內最後1個月,肝內有較多的鐵,但僅夠出生後3~4個月的需要。周歲以內嬰兒每日需鐵10~15毫克,乳類所含的鐵遠遠不能滿足嬰兒的需求。4個月以後的嬰兒應從食物中供給鐵,如蛋黃糊、豬肝泥、什錦豬肉菜末、豆豉牛肉末等。
7鋅
鋅雖為微量元素,但很重要,與蛋白質、核酸及50多種酶的合成有關。嬰兒期每日需鋅3~5毫克,母乳中鋅的含量高,初乳含量尤高,魚、肉、蝦等動物性食物也含鋅豐富,故一般不易產生鋅缺乏。挑食的嬰兒常可因鋅缺乏而出現食欲減退,生長停滯。4個月後添加的西紅柿魚、蝦肉泥、豬肉小餡餅等,均含豐富的鋅。
8維生素
維生素與嬰兒生長發育關係極為密切,其中最主要的、需要從飲食中補充的有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和水溶性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
9水
水是人體最主要的成分,是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人體內新陳代謝和體溫調節都必須有水參加才能完成。嬰兒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活動量大,熱能需要多,水的需要量也大,每日每公斤體重約需100~150毫升。
營養過剩不利於嬰幼兒健康
小兒攝入的營養過多,不僅不利於其健康成長,而且過多的飲食和營養素還會帶來諸多疾病,這在醫學上稱為營養過剩。
1蛋白質過多
攝入蛋白質食物,代謝產物氮是經腎髒排出的,腎髒排氮量有一定限度,過多則不能負擔。嬰幼兒腎尚未發育完善,不能將體內過多的氮排出,若加之孩子發熱、嘔吐、腹瀉時,體內水分不足,小便濃縮,可致高氮血症,而引起患兒嗜睡、少尿或無尿、驚厥和昏迷等症狀。若長期攝入蛋白質過多,可產生高脂血症。一般對嬰幼兒的蛋白質供給以每公斤體重計算不超過3~4克,注意供給定量的水分。
2脂肪過多
脂肪過多可致肥胖症,兒童在1歲內攝入脂肪過多,大多數在成年患肥胖病。肥胖增加心髒的負擔,極易發生心血管病。
3碳水化合物過多
糖屬於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除代謝需要外,其餘轉為脂肪儲存於體內,最後也可發生肥胖症並導致心血管疾病。
4維生素A過多
如果服用維生素A製劑每日大於50000單位(相當於濃縮維生素A兩粒、濃縮魚肝油滴劑30滴),連續3個月可以發生中毒。症狀為食欲不振、皮膚發癢、易激動、毛發脫落、骨膜增殖性改變(骨痛)、口腔黏膜脫落等。
5維生素D過多
如果每日服用2000~5000單位(相當於淡維生素A、D滴劑10克或濃劑1克,即約30滴),可發生中毒。症狀為無力、胃納差、惡心、嘔吐、腹瀉,甚至腎損害和血管鈣化等,後果嚴重。
6維生素C過多
維生素C是水溶性維生素,一般認為過多可無害地從尿中排出,實際上過量的維生素C也有許多害處,主要易發生腎結石,可使鈣磷從骨內移出,還會導致腹瀉、腹痛等。
因此,對嬰幼兒的營養補充要適度,否則有害無利。
三歲前多給孩子補補腦
日本醫學博士小林司說:“許多人以為經常不斷地思考或是接受外界的刺激,就可以增進智慧,這是不錯的。但實際上,頭腦和身體其他部位的器官一樣,需要不斷補充營養。”因為腦細胞的本質和間質及其彼此間的共濟協調需要充足的營養。
當孩子長到3歲時,腦發育便已達到高峰。此時孩子的體重仍不斷增加,但腦的重量卻不再增加。我們可以說此時這部“計算機”已經配備完成,有待外來知識的灌輸。
所以,在胎兒時期和嬰幼兒時期營養的選擇與保證是很重要的。
嬰兒期哺乳很重要,一般來說,以母乳為最好,因為母乳不會使嬰兒過敏,而且有防止疾病和提高免疫的功能。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
“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這句俗語出自明代醫書《萬密齋》,是孩子日常保健的常識,意思是說要確保小孩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老古話流傳至今自有它的道理,溫飽是每個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孩子處於一種稍稍欠缺狀態,其身體的機能就會呈現一種向上狀態,生機勃勃,反之,身體的機能就會倦怠。
也許大家不知道,人在空氣中若是受到寒冷,人體自然會調集衛氣分步於體表以禦寒,防治感冒。給孩子穿得過暖,看似讓他很暖和,卻不知太多的衣服形成了過於溫暖的環境,人體在這樣的環境中毛孔會開放,在脫衣服的時候,寒氣就會從孩子開放著的、沒有防寒係統的毛孔長驅直入,這樣孩子就非常容易感冒。
在秋天涼意漸起的時候,不要急著為孩子加衣。涼涼的空氣會讓人體的智能係統逐步作出自己的調節措施,分步禦寒的衛氣於體表,此時雖然摸上去孩子皮膚冰涼,但是人體自身會建立起防寒係統,所以孩子反而不容易受寒感冒。
春捂秋凍。秋天天氣漸冷時,緩緩給孩子加衣。即使在很冷的冬天,給孩子穿衣的標準也應該是:隻比大人多一件。